中国江苏网>江苏 > 社会大观 > 正文

0

孙晓云姐妹 含泪捐赠“父亲的弹片”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2017-07-28 06:57:00

  中国江苏网7月28日讯 7月27日下午,刚被选为中共十九大代表的江苏著名女书法家孙晓云携胞妹孙晓霞冒着高温驱车260余公里,将父亲孙海云70年前在“七战七捷”战斗中嵌入体内的一块硬币大小的弹片,捐赠给海安县“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

  孙海云出生于1921年9月,在上海私立中学读高中期间受《西行漫记》等进步书籍影响,于1940年12月奔赴苏北盐城参加了新四军,先后担任新四军第一师政治部组织科干事兼文工团团长、苏南一分区政治部秘书等职,参加过苏南反顽战役中的魏峰山战斗,以及讨李战役中的马店、小海、西团等战斗,并在战斗间隙创作了《石臼渔歌》、《刺枪歌》等歌曲,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团结抗日的战斗热情。

  解放战争期间,孙海云成为华东野战军一师三旅九团一营政治教导员,先后参加解放高邮战役的湖上阻击战、攻城战,以及陇海东段、远河车站、炮车车站的战斗。在参加苏中“七战七捷”的如皋鬼头街战斗中,一块弹片穿进了孙海云的胸膛,他当场昏死过去。因弹片紧挨着心瓣,加上战时医疗条件限制,不能手术,孙海云休养了一个月,又重返部队投入战斗。从此,这块弹片就在孙海云的心脏旁长成了一块“肉团”。

  新中国成立后,孙海云一直在南京军区政治部工作,1962年晋升为上校军衔,先后荣获“渡江胜利纪念章”“独立自由勋章”“胜利功勋荣誉章”,以及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70周年纪念章。但是,他从不炫耀功绩,兢兢业业埋头工作,离休后仍然发挥余热,搜集整理新四军史料100余万字。在孙海云、卞庸中、王强三位新四军老战士的联名倡议下,海安建起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一批新四军的遗物和史料被收集入馆,成了珍贵的红色遗产。

  2016年12月,孙海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反复叮嘱老伴和女儿,自己胸膛里留着一块“七战七捷”时的弹片,一定要送回他曾战斗过的那片热土,和战友们在一起。孙海云去世后,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在骨灰里捡出了这枚直径竟达2厘米的弹片。

  在昨天的捐赠现场,孙晓云从包里取出自己的首饰盒,轻轻翻开包裹着几层的宣纸,拿起那枚墨褐色的“父亲的弹片”,和妹妹孙晓霞一起,交到“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馆长申启忠手中。姐妹俩来到父亲遗物的展柜前,抚摸着父亲当年受伤时的血衣,情不自禁地哭出声来:“爸爸,你的弹片我们送回来了!”

  面对参加当天捐赠仪式的南通团市委组织的80余名“马克思主义·青年说”的学员,孙晓云动情地讲诉,1946年7月21日,父亲在苏中这片土地上身负重伤,是老百姓冒着敌人飞机的扫射把他救了下来,她们姐妹俩从小就深深地感受到父亲发自肺腑的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人民的感恩。而这种感受,也激励着她们姐妹俩在工作中不畏困难,奋发图强。

  昨天,孙晓云还把自己刚刚出版的《中华国学德育经典》书法丛书赠送给“马克思主义·青年说”的学员,并勉励年轻人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革命先烈的红色基因中汲取营养,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青年学员们在讨论时说,一块弹片在新四军老战士的胸膛里“滋养”了70年,今天,这块弹片却击痛了我们年轻的心,我们会永远记住这份血肉包裹着的沉甸甸的红色遗产。(魏长健)

标签:

责任编辑:缪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