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尧化街道八成居民参与垃圾分类 全市228个小区推广
熟练地将餐厨垃圾过秤,在读卡器上刷响1张绿色的积分卡。服务员在iPad里录入垃圾的重量,记1个积分。打开袋子,把餐厨垃圾倒进1个绿色的桶里,又顺手把装垃圾的塑料袋扔进旁边1个黄色的桶里。
每天早晨7点-9点,在尧化街道辖区内的很多小区,你都能看到排队开袋倒垃圾的居民。家住上城风景北苑小区的李大妈告诉记者,自从小区开展垃圾分类以来,她每天早上都会把家中的垃圾事先分好,然后按照规定开袋倒入相应的垃圾桶,“可回收垃圾可兑换蓝色积分,厨余垃圾兑换绿色积分,积分达到一定数额,就可以兑换相应的蔬菜、鸡蛋、日用品。”
据了解,尧化街道垃圾分类小区已由当初试点的4个小区扩展到现在的27个小区,试点户数由2643户增长到26095户。从2014年4月到2016年年底,实现垃圾减量1.3万吨,其中垃圾填埋量减少8600吨,5000余吨的可回收垃圾进入回收再利用环节,创造就业岗位400多个。目前,95%以上尧化居民知晓垃圾分类,80%的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尧化模式”正快速向全市复制
“政府都难做好的事情,一家企业能做好?”3年前,南京尝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推动垃圾分类。在“最早吃螃蟹”的栖霞区尧化街道,城管科科长翟智林和许多人一样,脑子里充满了类似的问号。
尧化街道从2011年底开始搞垃圾分类,由政府赠送垃圾袋,并聘请督导员监督居民进行分类。虽有一定成果,但问题也不少:居民领走垃圾袋装了其他东西,督导员因此常与居民发生口角。几年下来,分类效果并不理想。政府直接推动不行,南京尝试换个办法。2014年,南京市城管部门把“垃圾大王”朱星龙和他的志达公司请进小区,用商业化手段引导居民开展分类。
当时心存疑虑的翟智林算了笔账:原来靠政府推动,1000户家庭需要配备14名督导员,发放垃圾袋、更换垃圾桶、给督导员工资,1年下来要花约60万元。现在,企业进小区,不发垃圾袋,只用两名服务员,每年政府只要花20万元左右,就解决了1000户居民垃圾混放的问题。
目前,“尧化模式”正快速在南京多个区复制,至2016年年底,“尧化模式”已经覆盖南京10个辖区50个街道228个小区19万户,其中参与分类的居民比例达28%,积分可兑换的产品达50多种。
编写教材进校园,撬动年轻人参与
尽管尧化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比例在全市遥遥领先,但街道相关负责人没有松懈,而是一直在为推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动脑筋。“之前我们做过调研,发现垃圾分类在一些高档小区、一些年轻人中推广有难度,大家参与度不高。”翟智林坦言,想要进一步提升居民参与度,就必须想办法让这部分人也参与进来。
“问卷调查显示,这部分年轻人平时工作比较忙,对每天早晨的垃圾定时定点投放,感觉时间上有难度,而且其中很多人平时在家不开火,产生的垃圾量不多,对于积分奖励措施不是很感兴趣。”志达公司的陈硕向记者展示了一份由日本神户大学研究生院经济学研究科教授石川雅纪所编写的《南京厨房垃圾分离的经济性分析》报告,记者注意到,整体上来看,回答“兑换的商品没有吸引力”的只有1.37%,可以说因经济刺激力度不足而拒绝参加分类活动的非参加者较少;回答“回收时间安排不合理”“没有时间”的非参加者占72.70%,因此,7成以上的非参加者因时间限制而没有参加。
想要改变这种情况,除了增加垃圾回收时段,方便大家外,更多的还是强化意识,让更多的人自觉参与。“这就需要从小灌输垃圾分类理念,并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用孩子带动大人。”为了撬动年轻人参与垃圾分类,尧化街道请专业人士编写了垃圾分类教材,“初步打算在栖霞区实验小学先试点,争取每周开两节课,从小培养孩子们垃圾分类的意识,并希望通过他们影响孩子们的父母。”翟智林说。
自2014年4月,栖霞区尧化街道率先采用市场化方式推进垃圾分类以来,经过3年多的推广,尧化居民95%以上知晓垃圾分类,80%的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虽然“尧化模式”已作为成熟方案在全市范围内复制推广,但尧化街道一直在动脑筋,怎么样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进一步提升尧化居民参与度。
交汇点南京晨报记者 仲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