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广告诱惑缺风险意识 众多大学生“轻松”借款还贷难
南京警方前天发布消息称,某高校前辅导员冒用大学生身份借贷,导致40多名学生莫名背上百万元债务,嫌疑人因涉嫌诈骗已被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该消息的公布,让“校园网贷”再次引发关注。从前辅导员“失踪”到外地大学生因网络借贷走上自残、自杀之路,从舆论沸腾的“裸条”到不时爆出的极端催债手段,校园网贷缘何“凶猛”?
大学生网上借钱,手捧巨额现金拍照
近日,玄武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一起借贷案件,该案的原告江强(化名)在中山南路某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工作。起诉书称,2016年夏天,江强借给当时尚在高校就读的赵良(化名)8万元,期限20天。原告提供的借条显示,双方约定借款利息为银行同期贷款利息的4倍,逾期则要支付每天3%的滞纳金。同时,江强向法院提供的一张照片显示,一个年轻男子手捧着一大摞现金。江强称,这张图就是赵良拿到8万元借款的凭证。
该案开庭时,今年22岁的赵良说出了一个与原告完全不同的故事。赵良说,自己当时在网上看到了学生借款的信息,与对方取得联系后,按照要求在秦淮区中山南路一家公司现场拿钱。但他称自己当时只借了2万元,对方还扣了1.1万元手续费,所以最后到手的只有9000元,这9000元是经支付宝转账给自己的,并不是现金交付。
被法官询问为何只拿9000元却签下8万元借条时,赵良犹豫了一下说:“我当时急需用钱,也没有考虑到他会讹我。”另外,赵良称借条完全是按照对方要求的内容写下的,有诸多不实之处;拍照片时手里拿着的钱拍完照就被拿走了。不过,他并没有证据能够证实自己的这些主张。
据了解,自去年9月至今,玄武法院受理的此类借款纠纷有近20件,最小的被告年仅18岁,最大的不到30岁。
宣传广告无孔不入,口口相传波及面广
记者昨天在多所高校采访了解到,目前大学生使用的校园借贷平台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大型电商推出的学生借贷平台,一类则是五花八门的小型平台,这些平台或是有自己的手机软件,或是通过私人筹集资金出借,利息较高。
记者在鼓楼区一所高校采访发现,上述两类平台在高校学生中均较普及。该校一名李姓学生告诉记者,自己虽然尚未尝试,但身边就有同学购买大件物品时,使用网络借贷平台分期付款。
随后,记者先后在学校通知栏、学生宿舍门前发现了“校园网贷”的信息,其中一则广告标题为“学生借款全面开放”,广告上附有联系方式;另一则广告则宣称“学生借钱不再难”,并配有“最快10分钟下款,大学生活不留遗憾”的宣传语。当天下午,在玄武区的另一所高校里,记者也看到了类似宣传。
采访中,栖霞区某高校一名大学生告诉记者,自己就是“校园网贷”的受害者。一年前曾有同学要求他帮忙在校园网贷上“刷单”,只要通过个人名义“刷单”借款5000元,就能得到返利。该学生照做后,发现从网贷平台上借出的5000元被他人取走。遭遇逼债后,他只能自己想办法先还钱,再报警求助。
这名学生说,校园网贷有时会以“助学金”、“创业启动金”的名义宣传,再加上学生间相互介绍,使用者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
“凶猛”网贷:监管混乱与忽视风险并存
一名使用过网上借款平台的学生说,校园网贷的手续很简单,只要提供个人身份证号、学校、学号、专业等个人信息,然后再录一段视频表示签约,很快相关款项会打入指定账户。如果想更多、更快借款,向部分私人平台借款时,则要提供的内容除了个人身份信息,还要有父母电话、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
玄武法院一名负责审理借贷案件的法官指出,部分大学生证据意识不足,对逾期还款的后果缺乏认知,忽视风险,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后无法提供有效证据支持己方主张。
另一位高校金融学教授则告诉记者,由于监管措施不健全,从事校园网络借贷工作的企业鱼龙混杂,部分网贷平台甚至恶意放贷,通过各种“出格”方式催收本金利息,谋取暴利。
“在我看来,这些既有的措施还远远不够。校园贷在走几年前P2P的‘老路’,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这就使得校园贷的金融定位不明确、管理混乱。再加上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对于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金融风险意识不足,对校园贷的识别能力有限,这才导致了校园网贷问题频出。”该教授说。
本报记者 张源源 本报通讯员 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