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 苏北振兴驶入“绿色跑道”
淮安古淮河西游文化旅游城。 本篇报道配图均为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宋宁摄
宿迁绢花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4月,徐州市贾汪区旗山煤矿,空无人烟的老矿区等待着新生。去年10月20日,它成为徐州城区关闭的最后一座煤矿。“那天我上完井,井口便被封上。”看着熟悉的一切,旗山煤矿党委书记马金保很是感慨。采煤成为历史,在处理完人员安置等事宜后,这里计划打造成物流基地。
煤城贾汪的变革,见证着苏北的发展转型。在“两聚一高”的新征程上,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苏北发展的主线。各地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补生态短板,做绿色文章,增亮绿色发展的底色。
生态短板快补上,
不留被污染的GDP
记者走进苏北五市,满眼的绿色是最直观的感受。
“虽由人作,宛若天成”。淮安市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保留纵横交错的田埂和塘圩,整合散落湖中大小岛屿,打造独特的苏北水乡景观。“以前沿湖过度围养,湖面侵占严重,150平方公里水域减少近四分之一。周边城市沿线工农业废水都排进来,湖体水质恶化,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说起曾经的白马湖,湖区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书苏直摇头。
2010年,淮安启动白马湖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先期自主投入约13.36亿元,实施完成退渔还湖、退圩还湖、水域整治等工程。白马湖自然生态功能基本恢复,生物多样性和湖泊生态景观得到有效保护,入围全国15个生态良好重点保护湖泊名录。
在徐州高铁站西面不到两公里处,有座海拔120余米的东珠山。由于历史上无序开采,东珠山一度成了乱石岗。如今,这里林木茂盛,景致错落,还引入人工瀑布,一派山水风光。“山下有个金龙湖,我们把挖湖的土回填到山上,在石头上‘造’风景。”徐州市高铁国际商务区工作人员王莉莉介绍,经过几年的生态修复,东珠山被打造为城市客厅,成了淮海经济区远近闻名的婚纱摄影基地,最多时每天吸引近300对情侣前来拍照。
不可否认,苏北一些地方在过去的发展中,也曾走过先污染再治理的弯路,留下不少生态欠账。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生态环境建设依然是苏北的突出短板。如何补齐短板,苏北必须转变理念,持续发力。记者翻看苏北各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生态”是共同的“热词”。比如,宿迁的最新发展定位是建设生态大公园,而盐城则提出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绿色化的江苏沿海中心城市。
连云港背负着灌云县和灌南县的两个化工园区。“化工厂该关的一定关到位,不留被污染的GDP。”连云港市副市长徐家保介绍,当地实行“三线一清单”管理,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推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近一年,“两灌”化工园区新化工项目已不再审批,至今没解禁。
打赢生态战,百姓有了更多获得感。省发改委统计显示:去年苏北地区PM2.5浓度同比下降7.7%~16.4%,新增污水收集管网约900公里,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86%。
生态就是竞争力,
资源创造附加值
苏北腹地空间广阔,境内有江、淮、沂、沭、泗五大河流,还有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等大中型湖泊,京杭大运河等河道纵横,平原、滩涂、湿地、低山丘陵等形态多样的地貌交错分布,在全省生态环境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与苏南相比,苏北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但这里拥有独特的自然禀赋,有良好的生态基础,用好这些自然资源,就能创造发展新优势。
4月下旬,滨海城市连云港进入旅游旺季。在连云区宿城街道,改造一新的桃源路特色购物街区,成为海上云台山景区的新亮点。在街边山脚下的八间房民宿群,8个院落保留过去的老风格,又融入文创元素,为游客带来别样体验。“我们原来主要靠观光,现在开发深度游。”连云区全域旅游创建办负责人喻兰介绍,当地对旅游产业全面升级,坚持海洋游与山地游双轮驱动,通过融合健康、养生、文化、生态、工业、渔业,形成六大特色旅游业态。
“我们这里有山、有海、有岛、有湖,都是稀缺资源,要把旅游与富民结合到一起。”连云区区委书记陈书军很有紧迫感。眼下,全区上下目标明确,准备把这个在全省各县区中经济总量最小、人口数量最少的区,打造成最富有、幸福指数最高的区。
加快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苏北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风情小镇,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徐州市鼓楼区依托龟山汉墓和探梅园,在整治一新的丁万河边建起龟山小镇;宿迁市宿豫区搞起特色种植,建设多肉植物基地;东海县打造国际农业合作示范区,集中葡萄、花卉、核桃、蓝莓等优势产业,实现现代农业转型。
“盐城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形成生态价值链。我们集聚生态要素,为未来打好基础,能把游客留下来,也有条件把世界一流的产业引过来。”在盐城市副市长蒋巍看来,生态保护可以创造价值,不仅能改善环境,还会带来生态效益放大的“附加值”。今年春季,盐城实施沿海百万亩生态防护林项目,打算用几年时间种出一片大森林。盐城全面推动“五个一”战略工程,围绕一张网、一桶水、一片林、一部车、一座城,实现补短板、惠民生、利长远。
良好的生态就是竞争力,成为吸引项目和人才的重要抓手。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者回到苏北家乡就业。盐城智能终端产业园内,盐芯微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春尧说,今年,公司招了50多个员工,有40多人之前在苏南等地打工。
要“断腕”更要“涅槃”,
新型工业来支撑
“激光,改变世界的力量”。作为当前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光产业在宿迁异军突起。一年多来,宿迁激光产业园已落户13个项目,其中有6个正式投产。激光产业在宿迁“无中生有”,背后是宿迁人对发展路径选择的理性思考和突破。宿迁市政协副主席、宿城区委书记裴承前说:“跨越发展需要跨越产业。经济后发地区在发展路径和产业的选取上绝不能拾人牙慧,要转变发展方式,大胆走新路。”
当前,苏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期,如何找到两“化”推进与生态保护的平衡点?记者采访发现,各地已形成共识:不能守着生态没饭吃,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色发展不是不要发展,依然需要现代工业支撑。”徐州市发改委副主任王宏燕认为,关键是做好传统产业的转型和新经济的培育,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要壮士断腕也要凤凰涅槃。
盐城市中国环保科技城整合分散的环保企业,搭建创新平台,发展千亿级环保产业,为转型升级注入绿色动力。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陈金干介绍,他们落户这里几年来,已服务200多个企业、300多个项目,孵化17家企业。环科城内的科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烟气综合治理的“大咖”,公司负责人刘伟告诉记者,他们去年建起第三方运维中心,从卖设备拓展到卖服务。
走进连云港市康缘药业公司,在3000平方米的智能车间,各类罐体联通着管道,只有几位工作人员巡视车间。“传统的车间要用20多人,我们现在减少一半人员,效率却提升20%。”康缘药业公司副总工程师包乐伟介绍,他们采用互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建立起中药制药过程管理系统。
总投资450亿元的德科码半导体公司去年落户淮安市淮阴区,结束淮阴无高端产业的历史。“项目三期投产后,我们的市场占有率有望达到20%。”对于未来发展,德科码公司负责人吴政达很有信心。
中关村在徐州泉山区建立创新中心,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目前已招引落户企业186家,甲骨文、华为等全球500强企业和东软、神州数码等中国软件百强企业纷纷入驻。
如今在苏北,装备制造、汽车、轻纺、食品等主导产业不断扩大,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产业发展迅速。苏北崭露的新面貌让人欣喜,如何进一步创新发展路径,既检验着各地的“功力”,更考验着主政者的定力。
本报记者联合采访
本篇执笔 刘宏奇 王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