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健身卡被紧急叫停 但惠民探索不应止步
新华观察
11日,家住苏州工业园区的袁建新去星海游泳馆办理医保阳光健身卡,却看到一纸通知:从2017年起,停止办理苏州市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划转至阳光健身卡业务,现有阳光健身卡健身专用账户内的资金余额,可在定点场馆继续使用。
“我都办了好几年了,医保健身卡怎么说停就停了?”袁建新满脸疑惑。
9个设区市医保健身功能都被叫停
2006年,苏州在国内首创医保个人账户结余资金健身功能。医保个人账户往年结余金额在3000元以上的,可自愿划转一部分资金到健身专用账户,用于健身场馆锻炼健身。
苏州推出此项服务的初衷,是引导那些医保个人账户基金大量结余的参保人健身锻炼、增强体质。
这一业务得到了很多苏州市民、尤其是健身爱好者的欢迎。在苏州一家外企工作的李金华是其中之一。每次办卡,李金华都会随手拍照、配上文字“攻略”,发在朋友圈里,为健身卡“代言”。
10多年来,苏州已有6.5万人申领“阳光健身卡”,定点健身场馆也从当初的47家拓展到如今的99家,健身的内容包括游泳、羽毛球、篮球、足球等20个项目。去年苏州医保基金划转金额2984.55万元,消费金额2404万元。
其他城市纷纷效仿苏州的创举,仅省内就有南通、扬州、淮安等9个市推出此项业务。其中,南京刚刚推行两年,无锡2016年也启动了此项业务。如今,这一举措在我省各地都被叫停。
相比当初开通医保健身卡时的轰轰烈烈,各地叫停此项业务却都很低调,很多地方仅在健身场馆贴个通知。记者询问苏州、南京等市的社保部门,对方均不愿意多谈,只是说“这是省里的要求,我们坚决执行”。
记者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部门确认了此事。据介绍,2016年,国家审计署对省内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时,发现部分地区存在扩大范围支出、扩大个人账户用途、挤占挪用医保基金的问题。“我们按照审计署的要求进行整改,以后医保健身卡也不会再开了。”除了医保健身卡,被叫停的还有一些城市推行的医保卡体检功能,因为体检也不属于医疗范围。
创新,不敌监管漏洞和法律约束
事实上,对于各地积极推行医保健身卡的举措,省级层面一直持有异议。省人社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毕竟我国的医保基金目前还只能“保基本”,尚未达到“治未病”的层次。但由于医保基金尚未实现省级统筹,各地对于地方医保基金拥有很大的自主支配权,省级层面不好明确制止。此次是因为国家审计署明确提出了整改意见。
苏州大学法学院行政法副教授朱中一说,我国《社会保险法》规定,医保基金可以支付的范围包括符合医保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以及急诊、抢救的医疗费用。也就是说,医保基金只能用于支付治疗和看病费用 ,“也许法律的制定者已预见到拓展医保基金功能可能带来的隐患”。他认为,“如果监管不到位,就不该轻易将医保基金使用拓展到健身,何况这还是一种违法行为!”
其实,为确保基金安全,防止医保健身违规使用,各地在医保健身卡制度设计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如各地基本上都设置了3000元的门槛,要求持卡人的个人账户上至少有3000元的基金结余,才有资格部分转账办卡。如苏州要求,个人账户资金结余在3000以上,6000元以下的,可选择将500元或1000元的个人账户资金一次性转入医保健身卡;个人账户结余金额在6000元(含)以上的,可选择最高不超过2000元的健身卡。
对于医保健身场馆的选择也有严格规定,如南通市在选择定点时就对健身场馆的独立法人资格、过往经营状况、场馆面积、配套设备、卫生条件、教练资质等都有明确要求。同时,健身场馆的刷卡仪器上预先设定了标准,不符合购卡标准的参保人不可能成功刷卡。医保部门还会定期检查健身场馆的场地租赁合同、经营情况、场馆负责人的信贷情况等,防止场馆负责人经营不善跑路。
但从审计署要求整改的事实来看,省内医保健身卡还是存在违规使用现象。此前也有媒体曝出,一些持卡人可以在指定健身场馆购买运动器材、饮料等与医保使用宗旨相悖离的现象。
出路,用活沉睡资金需加强顶层设计
“如果不是刷卡游泳,我平时根本用不到医保卡。”袁建新是苏州工业园区星海游泳馆的常客。今年43岁的袁建新说,自己医保卡上有近3万元的余额,这个钱取不出来不能投资增值,以后又不能用来游泳健身简直太浪费。
其实,像袁建新这样个人医保卡账户拥有众多沉睡资金的参保人员还不少。据人社部2015年5月底公布的数据,全国医保基金个人账户的累计结余为3913亿元。江苏作为经济发达、社保制度完善的省份,个人账户结余资金规模可观。
而在目前的医保制度框架下,健康参保人的个人账户资金也很容易大量结余。医保部门每个月都会按照参保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将部分医保参保资金返还个人账户。参保人员年龄不同,返还个人账户的金额有所差异,年龄越大,返还比例越高。参保人员可将个人账户资金用来在定点药店买药,支付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中个人自付部分。统筹账户由医保中心管理,主要用于住院、门诊统筹等费用的按比例支付。
与其沉睡,不如用活资金。医保健身卡的创新正是基于此。如今,医保健身卡被叫停,但参保人希望,有更多更科学合理的用处,让个人账户的资金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此前,一些地区也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重庆力推“个人医保账户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上海、广东等地探索用个人账户结余购买补充医疗保险和发展老年长期护理保险;而厦门、镇江等地则允许个人账户基金让家庭成员使用,镇江通过降低个人账户划账比例、提高门诊报销比例,充分发挥个人账户的共济能力等。
记者了解到,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也在积极探索相关政策。业内人士呼吁,结合各地探索,政策制定者理应加强顶层设计,让民生服务更加惠民。 本报记者 黄红芳 孟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