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 “哭墙”前举行家祭
中国江苏网4月5日讯 “清明时节雨纷纷,一枝菊花寄哀思……”昨天是清明节,上午9点,江东门纪念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举行清明家祭仪式。在镌刻着80年前那场浩劫中遇难者名字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名单墙”前,葛道荣、濮业良、刘民生、佘子清、王秀英、常志强、阮定东、岑洪桂、马庭禄、马庭宝、陈德寿等11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家属以及遇难者遗属代表约50多人,共同祭奠和悼念在日军暴行下罹难的亲人和同胞。
11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追忆逝去的亲人
名单墙前哀乐低回、菊花含悲。11位幸存者多已年近百岁,头发花白,他们来到墙前焚香、献花、跪拜,双手一遍遍摩挲着这冰冷的“哭墙”上的名字。一名老人呼喊着:“我们来看你们啦!又是一年清明。”一转身,已红了眼眶。
90岁高龄的幸存者葛道荣的发言把大家的思绪带回到了那个寒冷的冬季:“我家里有三位亲人被日军残忍杀害,我逃进难民区却被闯入的鬼子重打耳光并用刺刀刺伤右腿。如今我国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对历史的尊重,对死难者的祭奠,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有力回应。我们不是复仇主义者,我们愿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团结起来,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惨案发生时,年仅1岁和3岁的马庭禄、马庭宝两兄弟失去了至亲,如今墙上刻着他们父亲、舅舅和姑父的名字。马庭禄自记事起便了解了家人所承受的伤痛:“当时我们以难民身份躲在国际红十字会划的保护区内,但是日军以招任劳工的谎言将我的舅舅、姑父骗去,实则拉到下关江边集中刺死。我们就一直等啊,想怎么去做工了还不回来,后来才知道是被杀害了。”
兄弟二人都是第一批录入幸存者名单的,自纪念馆建立以来,年年都来扫墓,他们说只要身体允许,会坚持来看自己的亲人。“我们亲人的尸首虽然找不到了,无法安葬,但是有这堵墙、这些名字,每年能来这样看一看,也给我们莫大的安慰。”
多名日本友好人士出席,小长假10万人走进纪念馆
仪式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受害者援助协会代表以及日本紫金草合唱团代表大门高子女士、日本“铭心会 南京”友好访华团代表松冈环女士先后向遇难者献上花篮。
被称为“日本的良心”的反战人士松冈环女士是“铭心会南京”友好访华团的代表。这位中国人的“老朋友”每年春天都会来到纪念馆悼念逝者。她多年奔走,收集史实口述资料,在采访中,她表示希望“将幸存者的声音传递到日本”,去年,她制作的反映中国已投降官兵及无辜平民在南京太平门附近惨遭日军屠杀的电影《太平门消失的1300人》已在大阪、京都等日本多地上映,场场爆满。
加拿大南京同乡会会长王海澄等11人和来自江苏省南京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行知基地的澳大利亚青年领袖营的学生代表们也全程参与了清明家祭活动。“花的种子哟,来自大海的彼岸,带着期待哟,在这里生根开花。和平的花,紫金草……”日本友人大门高子女士带领的日本“紫金草合唱团”和南京小银星合唱团的孩子们共同合唱《和平的花紫金草》,现场的歌声飘扬至四处,和平的种子在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
记者昨天在现场还了解到,清明小长假三天时间,超过10万市民游客走进江东门纪念馆,祭奠同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黄欢 实习记者 张依依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万程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