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社会民生 > 正文

0

广推惠民生态殡葬 力扬文明祭扫清风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2017-04-01 07:23:00

  人间三月芳菲始,又到一年清明时。全省数以千万计的人群正历经一次短途迁徙,为的是祭奠先人、先贤和先烈。为了能让无数个这样的清明“气清景明”,江苏持续力推生态殡葬、惠民殡葬和文明祭祀等一系列殡葬改革举措,让群众得实惠、环境得保护、资源得节约。

  自然界中亘古不变的规律之一就是生老病死。可以说,自有人类文明之日起,就产生了殡葬文化。殡葬文化是人性发展、人伦情感关系进化的产物,具有独特、厚重、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内容涵盖实物、信仰、宗教、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社会经济发展等等,其本质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风尚和道德水平的反映。了解一个社会的殡葬文化,或许能管窥整个社会面貌。

  当今社会,殡葬服务是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事关生态文明建设,事关良好社会风尚的养成。进入“十三五”,国家对殡葬服务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2016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要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首次把基本殡葬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对“发展公益性基本殡葬服务,支持公共殡仪馆、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和墓地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十三五”社会服务兜底工程实施方案》首次安排预算内投资用于地方殡葬设施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江苏省“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22)等重要规划都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新的政策规定,为深化殡葬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支持。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殡葬工作将更加突出服务保障和生态文明导向,以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科技化、人文化为支撑,坚持均等公平、强化公共服务,坚持依法治理、规范市场参与,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殡葬,着力推动殡葬管理、殡葬服务和殡葬改革协同共进,为建设现代民政、助力“两聚一高”作出应有的贡献。

  “十二五”: 殡葬改革成效显著,殡葬新风渐入人心

  2016年及“十二五”期间,江苏殡葬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惠民、绿色、生态殡葬有力推进,殡葬机构服务能力得到提升,节俭办丧、文明祭扫的社会风气正在形成,殡葬改革成效显著。

  首先是惠民殡葬政策实现全覆盖,大大减轻了群众治丧的经济负担。2016年,全省新增5个县(市、区)出台并落实惠民殡葬政策,在“十二五”的基础上实现了县(市、区)全覆盖,惠及所有无丧葬补贴的群众,平均免除基本丧葬费用超过1200元。

  过去的6年里,江苏节地生态安葬的推进进入了一个重要转折期,11个设区市制定出台了节地生态安葬奖励政策,从制度上保障了生态葬的顺利推进。全省各类公墓中已建立节地生态安葬区798处,可容纳骨灰96万具,已安放65万具。建设各类立体式骨灰存放设施1938处,可容纳骨灰490万具,已安放160万具。全省遗体火化率保持在100%。

  “十二五”以来,我省各地的殡仪服务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省新建殡仪馆12个,改扩建殡仪馆35个。46%的遗体火化机加装了尾气处理设备,40%的殡仪馆安装了空气净化消毒设备,部分殡仪馆还使用了条形码识别门禁系统和遗体消毒设备。全省殡葬管理信息系统已建成并运行,为“十三五”殡葬改革的深入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殡葬服务发展如何,群众感受是第一标准。过去的几年中,我省持续开展殡葬服务“行风建设月”活动,有效提升了群众对殡葬服务的满意度。认真落实经营性公墓年检制度,促进了公墓规范化建设。全省约有400名职工通过了殡葬职业等级考评,186名职工取得技师资格,设立国家级大师工作室3个。出色完成了昆山“82”特别重大爆炸事故、“东方之星”客轮翻沉等突发事件遇难遗体的整容、防腐和火化等工作,维护了逝者的尊严。

  殡葬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移风易俗还是一个长期过程。值得欣慰的是,“十二五”期间,江苏群众对绿色生态殡葬理念认识越来越深,接受绿色殡葬方式的越来越多。截至目前,全省实行骨灰撒散、可降解骨灰盒安葬等生态葬法的遗体累计已超过3万例。仅去年就开展文明祭扫活动440场次,参加群众达到615万人。“十二五”以来,全省参加文明祭扫的群众总数达到2105万人次。截至2016年底,70%的设区市、县(市)建立了集中守灵殡仪服务中心,乡镇集中守灵殡仪服务中心达到204个,有7个设区市出台了集中守灵殡仪服务优惠政策。这些新举措变堵为疏,不但减少了治丧扰民现象,还极大地促进了节俭治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殡葬新风的形成。

  “十三五”:保障、生态、文明是主旋律

  【五年总目标】

  到2020年,全省遗体火化率巩固在100%,新建城镇公益性公墓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100%,立体式公益性骨灰安放等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实现乡镇全覆盖,节地生态安葬比例达到80%,各县(市)建成1个以上设施齐全的县级集中守灵殡仪服务中心,30%的全国重点镇建有集中守灵殡仪服务中心等。

  【重点完成三大任务】

  兜底线促公平:完善殡葬公共服务保障机制

  基本殡葬需求是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今后一段时期,民政殡葬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强化政府在基本殡葬服务中的兜底职能,建立完善殡葬公共服务保障机制。

  我省虽然已实现了惠民殡葬政策全覆盖,但惠民殡葬政策在扩面、增项、提标上还有很大空间。各地将进一步修订惠民殡葬政策,给群众带来更多实惠。

  殡葬基础设施是满足群众基本殡葬服务需求的平台。各地将立足群众治丧需求,争取公共财政加大投入,大力推进殡仪馆、集中守灵殡仪服务中心、城乡公益性骨灰安葬(放)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殡葬服务网络。必须坚持公益性骨灰安葬(放)设施的公益属性,为群众提供保基本、均等化的安葬服务。

  我省殡仪馆和经营性公墓都承担着提供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都负有推进殡葬改革的任务。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殡葬服务业发展的准则,各地将持续不断地降低基本殡葬服务成本和收费,增加基本殡葬服务产品种类和数量供应,确保中、低档产品充足供应;严格执行价格政策,推进“阳光殡葬”。

  守护绿水青山:

  推动生态文明殡葬

  推行生态文明殡葬,最终是为了能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为美好江苏的建设节约土地、保护环境。各地将根据“十三五”规划要求,出台建设集中守灵中心和引导群众参加集中守灵的激励政策,倡导文明出殡,规范出殡行为。本地殡葬文化研究急需得到重视,通过传承优秀文化,摒弃封建迷信和低俗腐朽文化,引导殡葬文化朝着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使群众自觉参与殡葬改革。

  “十三五”期间,我省殡葬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强力推进节地生态安葬。2016年4月,省民政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节地生态安葬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要求。各地在推进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建设的同时,将在形式上多听取群众意见,提高群众的认同感、接受度。引导群众不立碑,不留坟头,不用水泥石材建坟,严厉打击骨灰装棺再葬、修建豪华大墓、乱埋乱葬等行为。传统型经营性公墓今后一般不再审批,对占地面积违反政策法规的要坚决纠正;传统型公益性公墓审批也要严格控制,其建设、运行以政府为主,保证公益性、公平性,并向立体节地型发展。

  让群众满意:

  探索标准化专业化服务

  殡葬服务是一项特殊的民生服务,为群众做好服务是主旋律。各地将按照民政部颁发的《殡葬服务术语》等服务管理标准,完善服务流程及内部管理制度,使尊崇服务标准和规章制度成为从业人员的自觉行动。

  殡葬服务是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民政服务行业,今后一个时期,将是主动对接新一轮技术革命,加强新技术研发和运用的有利时期,各地将发挥移动互联技术、3D技术、环保技术和殡葬文化的促进作用,依靠新技术提供更好服务。省民政厅已将全省殡葬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情况纳入民政工作综合评估方案。

  推动殡葬事业标准化发展,必须从加强从业人员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入手,大力宣传甘于奉献的殡葬一线职工典型代表,引导全社会认识并尊重殡葬从业人员。为加强殡葬职业技能培训,增强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省民政厅已启动殡葬行业省级大师工作室创建活动,计划到“十三五”末,各设区市都要创建1个省级大师工作室。

  【 因地制宜 移风易俗 】

  【南京】

  文明祭祀蔚然成风

  近两年,南京市多措并举,通过全市上下“一盘棋”推动,每年接待祭扫市民500多万,无一起安全责任事故,有力保障了群众祭扫安全。

  深化殡葬改革,根本还在于人们观念的更新。根据受众对象不同,结合社会对殡葬话题的接受程度,南京探索打造了不同的宣传推广平台。南京市先后10余次组织500名社区干部到殡葬服务单位开展“看殡葬”活动,传播现代殡葬新理念。广泛开展社区公祭仪式,缓解传统祭扫场所压力,也为驻宁部队、外来务工人员、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了祭祀平台。仅2016年,南京就组织社区公祭231场,参加市民达11万人次。

  通过主流媒体,南京市民政局主动发布殡葬方面的政策导向、成果回顾等内容,引导正面宣传;通过与电视品牌栏目合作,每年推出专题,其中“清明祭”、“遇见20年后的你”等栏目广受好评。

  针对互联网传播特点,南京市先后推出南京殡葬官网、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为广大市民提供祭扫服务和便利;与网媒合作专题策划“探访人生最后驿站”等殡仪馆开放日活动,有序引导网民观点;鼓励有条件的窗口单位开通网络祭祀平台和网上纪念馆。通过有效的宣传引导,配套出台生态奖补、免费江祭等政策,南京市的节地生态安葬率已攀升至12.68%,市属雨花功德园更高达70%,近年来选择江葬的市民近万人,文明祭祀蔚然成风。

  【无锡】

  连续5年有效投诉为零

  无锡市殡仪馆位于无锡市区惠山青龙山北麓,占地110亩,承担着无锡市区基本殡仪服务的保障任务。该馆连续5年保持有效投诉为零的纪录,并被民政部评为“全国殡仪服务示范单位”。

  无锡市殡仪馆在全省率先建立惠民殡葬信息比对系统、率先在省政府采购信息平台发布骨灰盒、火化棺招标信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公开招标;率先建立“96444”殡仪服务专线、在当地主要媒体常年刊登“便民利民服务公告”、开设便民服务微信公众号,做到一站式服务和白事“码”上办。

  畅通监督渠道,扩大群众参与度,殡仪服务的最终评价由服务对象说了算。该馆在大众媒体常年公开服务投诉电话;聘用第三方社会评估服务机构对服务进行质量评估。该馆服务项目做到收费全程透明,产品全招标。目前,馆内一线丧葬用品招标率达到100%,利润率全部控制在政策规定范围以内。2012年至今,该馆未发生一起有效投诉。

  标准化为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增添了发展动力。该馆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管物的工作氛围,有效促进管理转型、服务升级。先后投入980万元,研制开发了殡仪管理信息化应用系统;投入100多万元,建立“余廷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全国率先运用3D建模技术,对特殊遗体进行智能化技术整容。

  【苏州】

  促进殡葬服务均等化

  苏州市以殡葬服务均等化为着力点,加大政策创制力度,殡葬改革步入全新发展阶段。苏州市相继出台了2个《意见》、5个《办法》等包涵惠民殡葬内容的一系列政策,涵盖殡、葬、祭、礼等多个环节。

  广覆盖、保基本是苏州出台各类殡葬公共保障政策的出发点。截至目前,苏州市已累计免除群众基本殡仪服务费用3.42亿元,惠及24.52万户家庭。全市范围30个经营性公墓提供生态绿色葬式达到100%,并将存量土地的30%用于开辟绿色殡葬。截至去年底,累计发放绿色殡葬补贴1056.3万元,节约土地3500余亩。截至2016年底,苏州已建公益性骨灰堂86个,实现公益性骨灰堂以镇(街道)为单位总量全覆盖,格位费全部政府买单。仅“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累计投入骨灰堂建设资金就达7.7亿元。

  苏州市还建成殡仪服务中心48个,各市、区已建成镇(街道)级殡仪服务中心43个,为城乡居民办丧守灵提供一站式、便捷化的服务。太仓市、张家港市已出台集中守灵奖补政策,给予每户集中守灵家庭补助2000元。

  针对骨灰存放超过三代以上的实际,常熟市计划通过奖补政策,对每份骨灰给予一定补贴,鼓励户主将骨灰迁出骨灰堂实行海葬或深埋。此举既充分顾及逝者家庭的情感,又做到循环利用资源并缓解公益性骨灰堂的存放压力,苏州市将总结推广常熟绿色殡葬经验。

  【扬州】

  打造现代化的智能墓园

  随着现代化技术与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墓园“开放性、规范性、高效性”的特点。为此,扬州墓园以建立高级别安防墓园为目标,将安全技防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一个和谐有序的智能化园区初步成型。

  扬州墓园是1993年经江苏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的经营性公墓,现占地130多亩,拥有1.5万个穴位。智能化建设是提升园区安全技术防范能力的基础,扬州墓园按照“四步走”的规划逐步实现智能化目标。目前已完成园区光纤的全贯通,为园区的网络覆盖提供条件;园区内安装了173台摄像监控设备,实现“监控无死角”;设立了12个WIFI基站,引进100兆宽带专线,实现园区网络的全覆盖;园区硬件设备与软件系统的集成及初步信息与服务平台正在搭建,未来园区管理将全面实现软件化和智能化。

  如今,扬州墓园的安全技防体系已能实现不少功能:比如安葬全过程、可视化的跟踪与监控,能够对安葬过程中不文明的行为及时纠正;充分运用监控设施的热感应功能对墓区的火灾隐患进行及时发现,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运用监控的行为、动作、人脸识别功能,防止外来人员在祭扫高峰期偷盗供品现象的发生;利用入侵检测、越界检测等技术,防止夜晚入园偷盗现象的发生。

  【泗阳】

  绿色殡葬节俭、节约、节地

  为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加快生态节地葬公墓规划建设进度,泗阳县排查全部国道、省道、县乡道路网区域,将乱埋乱葬墓地统一“集中”搬迁到乡镇规划的乡镇公墓和村级区域性生态公墓免费安葬。全县累计完成坟墓平迁19462个,节约了大量土地。

  节地生态型安葬是大势所趋,但仍任重道远。去年,泗阳县政府专门出台文件,制定“两定一强化”管理措施,即定点、定价、强化殡葬服务与管理,定点就是在全县共规划41处公墓地,总投资7500多万元。对已建成的1处经营性公墓实行10%的墓穴免费安葬,对27个乡镇级公益性公墓实行30%的墓穴免费安葬,对13处村级区域性生态节地型公益性公墓实行100%免费安葬。到今年底,新规划建设的13个村级区域性生态节地型公墓,全部杜绝私有化模式,为当地居民提供低成本或免费安葬。当地政府开展了地毯式宣传,达到家喻户晓,使节地生态葬在泗阳落地生根。

  去年,泗阳县在城厢街道办龙坛公墓等3处公墓进行节地生态葬试点,规划建设回迁墓穴位1278座。规划建设卧式微型墓穴1184座,双穴占地仅0.4平方米左右,采取统一标准,不建高档墓穴,体现死后一律平等,客观上打消了群众的攀比心理。为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节地生态葬,卢集镇政府规定凡是进入公墓地安葬的,一律免收管理费、墓穴费,真正使老百姓达到零成本安葬。

  【海门】

  集中守灵服务设施向镇村延伸

  近年来,海门市不断推进殡葬改革,农村公益性骨灰存放室改造、集中守灵殡仪服务设施建设得到推进。截至去年底,当地已建成1个县(市)级集中守灵殡仪服务中心,5个镇(街)建有集中守灵殡仪服务中心,达到了省殡葬事业“十三五” 规划的要求。

  随着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户集中居住,普遍住上楼房,但也遇到没有地方办丧和办丧扰民的问题。海门市提出,从2015年开始,用3年时间对农村公益性骨灰存放室进行提档升级。同时,把集中守灵殡仪服务中心建设摆到重要位置,从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

  近两年,海门市共投入160万元,对海门殡仪馆守灵厅和餐厅进行了改造,形成了从丧户集中守灵到餐饮服务以及火化等“一条龙服务”。同时,加强和引导群众文明办丧,对不焚烧纸钱、不放鞭炮、不请吹鼓手的,给予1000元的奖励。目前,海门已有5个乡镇建设标准化的镇级殡葬服务中心,其余7个镇也在积极筹建中。

  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海门继续推进村级集中守灵殡仪服务中心建设。目前,该市已有51个村在改造骨灰存放室的同时,新建了村级集中守灵殡仪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了一个文明、安全的殡葬服务环境。每年选择集中守灵的群众在900户左右,并逐年增加。

标签:

责任编辑:戴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