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社会民生 > 正文

0

【新华调查】植保无人机,上天还要飞得稳

效率远超人工作业 政策管理尚存空白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李刚   2017-03-29 07:13:00

  去年6月,睢宁县双沟镇土地集中经营取得突破,7万亩耕地中有3万亩被25个村级合作社整体经营。新成立的睢宁秋歌农业发展公司,实现作物机械化种植、收割。植保机械化这个盲点随之出现。双沟镇党委副书记杜昆鹏认为,几万亩耕地想在一两周内植保完毕,只有无人机可胜任。但无人机如果想飞得稳,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两分钟喷洒3亩地

  3月26日下午,职业飞手王雪辰来到双沟镇柳园村进行小麦飞防作业。灌注10公斤药水,植保无人机接收到操纵手柄的指令,8个碳纤维螺旋桨同时旋转,一跃升至两米处悬停,4个喷口随之打开,雾状药水呈伞状喷洒。王雪辰轻推手柄,无人机调整方向,向麦田飞去。就在即将消失在视野中时,它调整方向,重新回到王雪辰身边。

  “这个来回,它飞防3亩麦田。”王雪辰说。记者看了一下手表,仅用时2分钟。无人机飞行一个班次可持续15至20分钟,喷洒面积15亩至20亩,作业效率是人工的25倍至30倍,一天连续作业可达400亩以上。

  80岁的村民董文祥算了一笔账,无人机喷洒一次农药收费4.5元,按作物“三喷”计算,每亩仅需15元。邳州水稻种植大户孙志强说,10亩水稻作业试验区,10公斤药水,无人机6分钟完成喷洒,可节约一半农药使用量,节约九成用水量。用上无人机后,秋歌公司去年夏季植保成本降低15万元。“无人机是目前最有效的植保方式。”杜昆鹏说。

  政策空白待填补

  秋歌公司组建之初,杜昆鹏牵头对3万亩耕地进行机械化植保规划,对比大型自走式植保机械和植保无人机后,最终选择后者。秋歌公司一次性购置10台无人机,成立苏北首家专业化无人机植保队伍。运营近一年,这支专业“飞手队”遇到不少困难。

  采购无人机前,双沟镇广发通知,寻找适合的农民,由厂家培训后,持证上岗干飞手。全镇选拔的40名年轻农民中,有20人拿到“植保无人机作业证”,成为专职操作员。杜昆鹏说,培养一名飞手,费用为6000元,如果没有集中采购配套的免费培训,这将是一大笔支出。

  满足合作社飞防需求后,“飞手队”又前往外地提供服务。“以保本为目标,公司和村民内部可按每亩4.5元结算。我们到宿迁、邳州、兴化等地作业,包药剂每亩收费20元,不包药剂每亩收费8元至10元。每台无人机每天可植保作物500亩。”“飞手队”队长朱野说。但他们很快遇到困难。

  孙志强的承包地不规整,100亩稻田分成3块,距离远。无人机降落、收纳、重新组装、灌装药剂,转场时间超过30分钟。“百亩规整稻田的作业时间不超过半小时。对于新技术来说,时间等不起!”朱野说。

  如今,每次外出前,秋歌公司都安排专人提前勘察地块,优先为300亩至500亩规模大户提供服务。200亩以下,公司一般不接单。去年,他们创造过7天植保1.7万亩的纪录。规模化才有规模效益,技术优势迫切需要推动土地流转。

  植保无人机目前仍未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因缺乏规范,植保无人机市场较混乱,质量参差不齐。杜昆鹏希望,国家能对服务进行补贴,无论何种无人机,只要能对农作物进行植保,都给予一定的补贴,鼓励种粮大户选择植保无人机。

  徐州市农机局科技处副处长张业海透露,农业部已在浙江、河南等四省试点对植保无人机购置进行农机补贴,但由于其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等不足,暂未推广。

  无人机深耕“智能化”

  目前,苏北农村活跃着不少“飞手队”,飞手素质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相互压价抢夺市场。秋歌公司“飞手队”仅有10人可稳定工作,会使用、懂维修的人才则更加紧缺。不久前,朱野专程前往深圳,取得植保无人机售后服务从业资格证,成为睢宁唯一的能修无人机的农民。

  看中苏北植保市场“大蛋糕”,一家世界知名无人机公司在睢宁县空港产业园,规划成立“飞防培训中心”,计划每年培养500名农村无人机植保人员。

  杜昆鹏介绍,新型植保无人机已初具人工智能的雏形,下一步将向智能化服务发展。植保无人机作业前先空机飞行一圈,自动采集数据和规划线路,实现自动飞行、自动规避、智能喷洒。未来植保无人机能实现自动数据匹配,根据作物生长情况,控制农药残余,“订单式”自动飞防。“到那时候,无人机才能算得上真正的‘无人’。”杜昆鹏说。

  本报记者 李刚

标签:

责任编辑:戴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