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社会民生 > 正文

0

泗洪县界集镇为群众家门口就业搭平台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作者:徐明泽   2017-03-23 07:02:00

  3月20日,泗洪县界集镇姬楼居委会二楼扶贫创业培训基地内,50多台电动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每台机器旁都有一名妇女在埋头忙碌。

  这个培训基地是本地农民裴飞廷一手操办的。裴飞廷早在1989年就到苏州服装厂去打工了。2016年,界集镇领导找到他,希望他能回家办厂带动乡亲一起致富,政府免费提供场地,帮助招工宣传。在镇领导的鼓励和帮助下,当年9月,裴飞廷回乡办起了泗洪卓杰服装有限公司。“订单不断增多,公司正在扩建,明年总用工数将突破百人。”裴飞廷说。

  裴飞廷是界集镇昔日“雁南飞”、而今“凤还巢”的众多典型之一。

  界集镇地处我省六大扶贫片区之一的成子湖片区,5.5万人口中,常年在外务工人员2万余人。劳动力大量外出,不但影响当地农业生产,而且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带来不少社会问题。“我们搭建了多个平台,就是为了让群众不再东奔西跑,在家门口就能鼓起腰包。”界集镇党委书记杨言松说。

  江苏优妮玩具有限公司老板孙帅和父亲一起在外打拼多年,手里有一定资本积累,早就想自己创业,也选择了几个地方,但一直不太满意。界集镇党委政府负责同志了解情况后,上门去做工作,并承诺低价提供标准化厂房,最终把孙帅引了过来。“我们提供的低价标准化厂房,每年可以为他省去租金20万元。”杨言松告诉记者,对于有意创业者,当地政府利用闲置村部、校舍、集体土地等资源解决“小工厂、小网店、小农场”的场地需求,先后吸引了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25家“就业密集型”企业落户。

  返乡创业就业人员需要什么,镇里就帮助解决什么。界集居委会农民顾正伟有回家办厂的想法,但因为资金有限,又担心办厂手续繁杂,一直没有如愿。去年,在镇领导的鼓励下,一直在外面服装厂打工的顾正伟回村里投资60万元开办了一个帽子厂,镇领导仅半个月就帮他办好了所有手续,实现了他朝思暮想的创业愿望。如今,顾正伟的帽子厂已经吸纳86户农民进厂打工,预计今年每户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

  “凤还巢”创业带动,还成就了界集镇的果蔬经济观光带。

  在界集镇亚威草莓种植家庭农场,一个个大棚沿路东西铺开,一眼望不到头。农场主人崔志方以前一直在外打工,2015年,他和妻子拿出所有积蓄,返乡承包15亩地,盖起了15个大棚种植草莓。“种草莓技术是关键,刚开始,我也一窍不通。”崔志方说,政府经常组织农业技术培训,还安排农技人员点对点前来指导,慢慢的,我们掌握了技术,效益越来越可观,一年纯收入可达20余万元。

  65岁的杜墩村村民裴昌霞每天去崔志方的大棚里干活,不仅有人说话聊天,还能增加家庭收入,“一天60块钱,一年能有近2万元的收入,全家脱贫有望了。”

  “近两年通过返乡小老板的带动,目前,界集镇在成子湖沿岸和沿S245、S330省道两侧已建成草莓、蔬菜大棚1500亩,成立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专业合作社95家。”副镇长王友涛说,果蔬经济观光带目前已经初具规模,带动2000余名农户、230名低收入户增收致富。

  对返乡创业的农民,界集镇从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千方百计给予扶持。曹圩村低收入户杨士林是“十三五”建档立卡的低收入户。去年初,他对照镇里出台的优惠政策,找到镇村干部,希望能贷款租4个钢架大棚种草莓。镇村不但满足了他2万元的贷款要求,还主动介绍大户孙祝贤和他结对帮扶。在孙祝贤的指导下,杨士林采取“西瓜+草莓”的轮作模式,年纯收入多达2万元。泗洪县农商银行界集分行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该行发放贷款 4021万元,帮助347户返乡农户实施了创业项目。

  据统计,今年以来,界集镇约有1万人回家(或有意向)就业,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近半数。界集,这个昔日因为在本地挣钱无门而纷纷“雁南飞”的外出务工大镇,如今正在上演一幕幕“凤还巢”的喜人景象。

  本报通讯员 顾佩佩 许昌亮

  本报记者 徐明泽

标签:

责任编辑:苗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