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社会民生 > 正文

0

293个村党支部领办380家合作社 睢宁将合作社建在支部里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作者:李先昭   2017-03-21 06:58:00

  近日,睢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出炉。统计显示,刚刚过去的2016年,全县村级集体收入达8617万元,比2015年增加155%,村均集体收入21.5万元,“零收入村”已经成为历史。

  “数字虽然不大,但对睢宁而言,已是巨大突破。这个突破得益于睢宁实施的把合作社建在支部里的创新举措。”睢宁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张晨说。目前睢宁400个行政村中,已有293个村党支部领办各类合作社380家。

  在李集镇徐厂村,村支部书记邵允品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该村支部领办2个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000余亩,通过“农田托管”等服务,收取服务管理费等,去年集体收入入账20万元。

  据悉,“把合作社建在支部里”的创新,源于中央政策的“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

  那么,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大背景下,如何稳妥推进土地流转,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以往的实践,是‘把支部建在合作社上’,以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引导服务农村合作社发展。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村集体基础差,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不强,引领和服务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睢宁县委书记贾兴民说,现在探索“把合作社建在支部里”,就是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挖掘集体资源,实现村级党建和经济发展“双提升”。

  3月15日,记者来到邱集镇陈楼村时,村民陈光香老两口正在家里扎扫帚。扎扫帚是该村的传统,这一行陈光香家已干了48年了。

  “去年扎了8000把,卖了10万元。”陈光香说,以前扎了扫帚都是自己扛到集上摆摊卖。现在村支部成立了合作社,你扎多少合作社都替你销售。

  陈光香说的合作社,是陈楼村支部于2015年底成立的竹木园艺合作社。村支部书记陈志光告诉记者,全村共50多家生产扫帚,一年产量可达20万把。合作社帮农户统一采购原料,统一销售产品,让农户专心生产。在合作社统一营销下,村民生产的20万把扫帚全部售出。“一年下来,村集体收取低额服务费,增收10万余元。”陈志光说。

  在双沟镇,由村支部成立的合作社已实现了全覆盖。去年3月,双沟镇25个村党支部,注册成立了50个合作社,每村两家——种植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近日该镇统计显示:目前全镇合作社已购置农机192台,流转土地近3万亩,带动村集体累计增收500多万元,村均增收20万元以上。而在2015年,村均集体收入仅有2.3万元。

  那么,增收的钱从何而来?睢宁县副县长、双沟镇党委书记杨剑舒说,去年夏秋两季,全镇25家农机合作社共获得农业机械收割服务费收入55.29万元,村均增收2.21万元;秸秆还田农机服务收入50万元,村均增收2万元……

  杨剑舒介绍,双沟镇党委政府出资2000万元,成立秋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全镇50个村级合作社实行统一采购农资、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农机调度、统一收储、统一财务管理的“五统一”服务管理,不但解决了村级合作社技术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等难题,还节约土地经营成本每亩200元。

  合作社建在支部里,不仅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邱集镇陈楼村,村民陈宇林告诉记者,他家去年共扎扫帚7000余把,除掉成本,净利润4万多元,比前年多收入1万多元。据统计,合作社的统一营销,让全村扫帚加工户增收近百万元。在邱集镇仝海村,低收入户王昕说,该村支部成立养猪合作社之后,他在合作社打工,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

  村集体收入的增加,让过去软弱涣散的村级党组织有了“存在感”。靠着支部领办合作社,双沟镇纪湾村集体收入一下子达到50多万元。不但壮大了集体经济,还带动了村民致富,这让支部书记王计工一下子找到了“领头人”的感觉:“为群众办事腰杆子硬了。”去年,他用集体收入为全村3300多名村民缴了每人10元的合作医疗费。

  仝海村支部书记夏永告诉记者,该村支部领办了谷物、养猪、养羊3个合作社,村集体经济收益超过100万元。

  有了钱,“为群众办实事”不再是一句口号。去年,该村集体拿出15万元为全村村民缴纳自来水费和保洁费,为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澡票,给考上大学的孩子发放奖学金,救助贫困户等等。“老百姓从中得到了真真正正的实惠,与党组织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夏永说。 本报通讯员 卓祖方 王 蒙

  本报记者 李先昭

标签:

责任编辑:苗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