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水来了 滨海县得结石病的人少了
钱医生找出的一份材料显示,取结石的大多是40岁到75岁中老年农民,取下的结石经过理化分析,90%以上成分是一水草酸钙,同长期饮用钙离子浓度高的水有关。他记得,几年前天场镇秉义村来门诊看结石病的农民特别多,“不知现在什么情况了”。
带着钱医生的牵挂,记者驱车来到秉义村找村党支部书记徐善祥,由其家人带到他正谈事儿的5组潘建中家。
见记者开门见山问起全村结石病发病情况,徐善祥拖条长凳坐对面,直摆手:“过去不能提,全村700多户,三分之一有结石病。”说着,他拍拍腰,“我家老少9口,3人有结石。我肾结石,一发病,疼得打滚。”
“病因找到了?”记者问。“还用找?”他瞪一眼记者,“一个字,水。”他说,全县属老堆高亢地区,水质本身就硬,加上本村是盐碱地改造的翻碱地,深井里打出的是苦咸水,哪家烧水壶不是半壶水垢?
“听镇上兽医讲,村里牛羊得结石病的也多。”潘建中续着开水,插话道,“不过,那都是2014年以前的事,自打当年底通上自来水,结石病就少了。”
“通自来水前,你们村吃哪儿的水?”记者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挑河水吃;八十年代后,吃村小水厂从地下抽的自来水,说是‘自来水’,实际是‘老爷水’——苦咸不说,天天还要人侍候着。”说到这,徐善祥指指潘建中,说他体会深。
“小水厂每天供水一次,或者早上6点到8点,或者中午11点到下午1点。我家离水厂8里地,又没增压,打开水龙头只听响不见水。我就想个坏主意……”老潘迟疑地问徐善祥:“能说吗?”
“说!没事,都被没水吃逼的!”老徐为他打气。
“我,我刨开入户主管道,凿个洞,又在下面挖个坑,直接引水储水,再挑进家里大水缸,总共买了两口缸。”老潘起身引记者去室外看水缸,如今用来腌菜,又拉记者去厨房让妻子王苏兰掀开缸盖,说这口缸如今用来存水稻。
记者环视厨房,洗菜盆旁有净水龙头,墙上还挂着4个过滤芯的电净水器。“一般装两个过滤芯就够了,你家为什么装4个?”记者问。老徐指指妻子:“她有肾结石,多装两个过滤保险呗。”
“费钱哦。”王苏兰嗔怪道。她小声告诉记者,自从4年前通上自来水、两年前家里用上净水器,肾结石竟然由大变小了,复查时连南京军区总院医生都说“神奇”。
“半年换次滤芯,能花几个钱?”跟进厨房的徐善祥说,想想以前吃小水厂的水,水管老化,一路跑冒滴漏,最后渗进地下的水也摊到各户头上,不仅交冤枉水费,水价还高,10年前每吨就收3块钱。如今城乡统一供水了,每吨水不过收两块四毛五,还降了。
“净水器不装也没事,我家就没装。”老徐说,秉义村是全县第一批改自来水的村,4年来喝的就是县城水,新得结石病的人很少,去县医院拿结石的人多了,合作医疗报销70%。记者暗忖,这与钱进科团队的观察研究倒也契合。
夕阳西下。在返回县城路上,县水务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良潮告诉记者,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到2013年,全县还有50多万农民吃不上安全水。“近几年,县里想尽办法,筹措14.5亿元,做建县以来最大的单体基础工程,也是全市最大的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让全县120万城乡群众吃同网同质水。”供水管网覆盖全县,其中县乡一级管网长175公里、乡村二级管网长408公里、入户三级管网长7304公里,总长度达7887公里。
“多建自来水厂,让农民喝上安全水,等于少花医药费。”县委书记钱武华坦承,尽管“五年工程三年干”,但目前极少数地方供水管网还存在问题,入户通水率只有97%。“今年6月底前,一定实现县乡供水全覆盖。否则,怎么给那3%农户交待?”
本报通讯员 胡亚萍 吕盐滨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林 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