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山码头百岁趸船面临拆除 几代轮渡人盼望给它找个“家”
中国江苏网2月28日讯 在南京轮渡上百年的历史中,服役最久的要数一艘趸船“浦龙”号。在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它迎送过孙中山的灵柩,搭载过年轻的毛泽东去北京。这艘传奇趸船,自2010年退休后便一直静静地停在中山码头北侧的岸边。最近由于滨江风光带改造,这艘趸船可能要被拆除。轮渡公司认为它已经成为文物,但又无力负担修缮费用。更重要的是,“浦龙”号需要一个水域来停泊,目前长江岸边罕有地方能容下,不少老船工都希望,能给它找个“家”。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浏 文/摄
历史
遮挡百年风雨,十几亿人次从它身上走过
对于不少南京人来说,轮渡是一种情结。在老一辈们心中,再多的过江通道飞驰,也比不上这里更能亲近这条母亲河。不过,很多市民不知道,他们曾经每天登船时踏上的趸船,已经是“爷爷辈”的年纪。
“可能人们对渡船更熟悉,但每天停在这里为候船人遮风挡雨的趸船功劳也不小,一百年来,少说有十几亿人次从浦龙号身上走过了。”南京轮渡公司办公室主任张勇告诉记者,这艘趸船于1913年开始建造,在长江大桥建成之前,市民过江全靠轮渡,而对于北上南下的全国旅客,这里也是必经之地。“据记载,轮渡最繁华的时候日均客流有16万,即便后来长江大桥、二桥等过江通道建成,轮渡每年仍有近1000万人次的客流量。”
见证百年风云,孙中山灵柩从这经过
昨天,南京市轮渡公司退休船长蔡惠昌也向记者说起“浦龙”号趸船的故事。如今已经80岁的他,上世纪50年代刚工作时,便经常听师傅讲这艘船的历史。
1914年“浦龙”号建成时,还有一艘姐妹船,叫“京浦”号,当时停在浦口码头,抗战期间被日军炸沉,船和当时在里面躲避轰炸的旅客全部被炸死。
1929年,孙中山先生的灵柩通过津浦铁路从北京运抵南京,在浦口码头稍作停靠后过江,最后安葬于中山陵,“浦龙”号正是当时的见证者。
“我还听说,解放后李宗仁归国,特意到中山码头来看看,并拍照留念,感慨这里还是老样子。”蔡惠昌告诉记者。由于当时津浦铁路带来了人气,中山码头成为南来北往的要塞,从这里经过码头,都要跨过“浦龙”号。毛泽东当年从家乡出来北上时,也是从南京下关乘渡轮过江乘火车进京的;法国总统密特朗任职期间,访问南京时也乘过渡轮“中山一号”,“浦龙”号都是见证者。
现实
船面残破不堪,绞盘仍能转动自如
虽然已经从客运岗位上退役,但如今的“浦龙”号仍静静停靠在中山码头北侧。从滨江风光带向下看,一条漂浮在岸边的尖顶长廊,便是这艘传奇趸船的“真身”。
扬子晚报记者了解到,“浦龙”号船长96.8米、宽9米、型深2.4米,总共633.28吨,船体分为两层,下层内舱里囤放一些压舱的重物,随水面上下浮动的趸船起到连接渡轮和码头的作用。
昨天下午,记者登上“浦龙”号。从破败的顶棚和厚厚一层铁锈的柱子上,可以感受到它厚重的历史。市轮渡公司总经理李寿龙说,这艘趸船的结构全是铆钉连接,这种工艺如今已经几乎看不到了,仔细查看便能看出它的精良工艺,不少轮渡工人都觉得,即便后来新造的趸船质量也未必赶得上“浦龙”号。
由于本身没有动力,趸船上最大的设备就是固定锚链的两个绞盘,直径近1米的绞盘顶端,仍能看到“求新制造机器船厂”的字样,并注有甲寅1914的年份。李寿龙说,虽然已经100多岁高龄,但这个“关节”仍运转自如,只要稍用些力,一只手就能推动,即便不保养也没有任何锈蚀。
虽然主要部件仍能运转,但“浦龙”号的船面已经非常残破,铺设的水泥板坑坑洼洼,一些铁质部件锈迹斑斑,有的地方甚至已经锈穿。顶棚的石棉瓦也已坏了不少,漏雨严重。
面临拆除,轮渡人希望为它找个“家”
据老一辈轮渡工人回忆,“浦龙”号建成后,先停靠在轮渡火车的老江口码头,中山码头修建后便拖了过来。抗战期间姐妹趸船被炸沉后,又新建了“浦鳌”号趸船,两艘船又一同“服役”了近半个世纪。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浦龙”号经过一次大修,被移至了浦口码头替代“浦鳌”号,轮渡公司新建了100米长、14米宽的“中山趸船”放在中山码头。
2010年,“浦龙”号被查出有太多隐患,出于安全考虑这才让它“退役”,之后拖到中山码头旁至今。
“趸船一般使用期限在30年~40年左右,它这已经算是超期服役了。”张勇告诉记者,近年来滨江风光带建设拆除了不少江边的破旧建筑,很多趸船都拆了,更不要说年久失修的“浦龙”号,近日有关部门也希望轮渡公司能将它移除。
“我们几代轮渡人都舍不得,希望能将它作为历史文物加以修缮保护,但是面临的比较棘手的问题就是资金和停泊水面。轮渡公司作为公共交通的一部分,没有能力拿出这样一笔钱来修缮它,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艘近100米长的船需要一块水域来停放,我们目前了解了一下周边的水域,很难找到地方。”张勇表示,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起来,协调一个解决方案,让这艘见证历史的趸船不至于走向消失的命运。
未来?
多说1句
风景长廊
更应是历史画卷
滨江风光带是南京重点打造的一条城市景观线,曾经支离破碎、杂乱无序的长江岸线,经过大力清理,成了一条贯穿南北的“绿色项链”,市民可以来这里散步骑车吹吹风,沿线还有多个全新的旅游景点,让大家可见江可亲水。
不过,滨江风光带不应仅仅是一个风景长廊,更应该是一幅历史画卷。在江边驻守百年的“浦龙”号趸船,承载着几代南京人的记忆,其本身早已成为一道有着丰富内涵的风景。一拆了之,岂不是太可惜。
一江之隔的浦口火车站,如今正在启动文物修缮,将一些浦口火车站附近的老建筑“修旧如旧”,打造民国风情小镇。可见,这些见证历史的“老家伙”,不仅不是“累赘”,而且还是可利用的“资源”。
南京人素有“民国情结”,我相信,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在偌大的江面上,“浦龙”号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继续发挥它的“余热”。
崔洪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