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路周边,这些小吃店“深藏功与名”
方秀珍的汤包店
杨昌忠夫妇的鸡蛋灌饼店
谢素红的卤味大肠店
夏龙的千层饼店
无论是在小区里卖汤包的老夫妻,还是从祖辈学得烙饼手艺的小哥,他们的故事虽然简单,但对社区居民来说却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近日,南京市鼓楼区建宁路街道举办研讨活动,打算出一本书,将那些充满市井风情的小吃店也编进“街道志”,在建宁路街道工作委员会主任胡文军看来,这也是街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郝多 刘静妍 王冬艳/文 施向辉/摄
汤包
小区里的孩子
常来这儿吃早饭
方秀珍的汤包店就开在建宁街道下面的小区里,顾客大多是小区居民。 55岁的方秀珍15年前和丈夫、女儿一起来南京做小吃生意,在这之前她一直在安徽老家务农。
在小区里做生意,顾客基本上是回头客。“小区里的孩子上学前,来不及在家吃早饭的,就来我们店。” 方秀珍说他们一家人做生意,靠的就是勤快、实在。每天4点钟起来和面做汤包,做汤包用的肉只选猪前腿和猪后腿,虽然是大众口味,但也能做到好吃不腻。
每到螃蟹上市的季节,方秀珍家的汤包店里就多了一道蟹黄汤包,店里从农历9月底开始挑螃蟹肉,一直要挑到过年。
方秀珍为人开朗,在小区里做生意久了,也有周围的邻居问她怎么不去跳跳舞。“其实不是不想,而是每天忙完后太累了,没有精力去跳舞。”
鸡蛋灌饼
夫妻俩每天做饼
要用掉300多个鸡蛋
离南京市第三十九中新民路校区不远,有一家鸡蛋灌饼店。5平方米不到的小店里分前后场,杨昌忠夫妇两人,一人前场收银做灌饼,一人后场和面配料。一张鸡蛋灌饼,要在加热的铁板上灌上鸡蛋,然后刷上一层甜酱或者辣酱,加生菜、里脊肉、火腿肠,最后再刨上点黄瓜丝,卷好,一张鸡蛋灌饼就算做好了。“一天到底能卖出去多少张鸡蛋灌饼,我们也没算过,因为鸡蛋、烤肠、里脊肉都可以单加,每天大概能用掉300多个鸡蛋。” 杨昌忠说,他和妻子从2007年开始在南京市第三十九中旁做鸡蛋灌饼,到今年也做了10年了。
别看一张小小的鸡蛋灌饼,但是里面有鸡蛋、蔬菜、肉、烤肠,营养均衡,杨昌忠家的鸡蛋灌饼,在三十九中周边很有名气,10年下来,积累了不少老顾客。“又要进货,又要做饼,儿子休息的时候也来帮忙。” 杨昌忠的儿子22岁了,在公司上班,提到儿子,夫妻俩一脸骄傲。
卤大肠
春节前来买大肠
还要碰运气
19岁从六合来到南京主城区,44岁的谢素红已经做了25年的卤味大肠生意。每年春节前,谢素红家的大肠都要提前预订,排队买大肠的市民就要碰运气了,因为很多时候,谢记大肠在下午3点前就卖光了。
谢素红每天夜里12点左右,都要开车到猪场去收大肠,看着屠宰场的工人把大肠清理干净后,装车带回,接着是新一轮的清洗,一直到大肠上锅开始卤煮了,谢素红才能回家睡觉。大肠出锅、销售等就是姐姐的事了。“一家人开店,各有分工,没什么辛苦不辛苦的,就相当于上个大夜班吧。”即使到了今天,谢素红仍然坚持自己亲自去收大肠。
“打算买点回去和臭豆腐一起做道双臭煲。”上午10点左右,大肠店外已有顾客排队等着大肠出锅了。五香口味的卤味大肠,肥而不腻,单吃、炒菜都可以。“我们家的大肠小孩也特别喜欢吃。” 谢素红说。
千层饼
祖辈传下的手艺
选好料才不会砸招牌
23岁的夏龙,来自安徽马鞍山,来南京前,他已经在西安做了3年的千层饼。做饼的手艺是祖辈传下来的,夏龙16岁时就跟着爷爷学和面烙饼了。“其实做饼也没有太多的技巧,每天都要与面粉和油打交道,坚持选用好料,揉面到位,就不会砸了牌子。”夏龙说,做小吃生意久了,他也见到过一些生意很火的小吃店,没多久就关门了。
“老板看到排队的人太多,为了多做几单生意,半个小时才能出锅的饼,时间没到就出锅了,口味一变,顾客自然就走了。”
每天凌晨3点,夏龙就要起床和面、熬粥,5点多,第一锅饼出锅,小店外就已经有人排队了。虽然每天只要做出40张大饼、用掉一袋面粉,但小吃生意讲究的是明火明档,现做现吃,生意好也不能提前做出来,隔夜的就更不好吃了。断断续续地做饼,夏龙一直要到晚上七八点才能关门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