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吃辣喝粥都是外来习俗
中国江苏网2月26日讯 昨天,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陶思炎教授从教36周年暨《陶思炎文集》发行学术研讨会”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举办。谈到很多即将消亡的民俗,陶教授表示要尊重社会发展的规律,不要一味“传承”,但是一些有意义的优秀民俗还是要鼓励恢复的。
吃辣喝粥都是外来习俗
陶思炎是我国第一位民俗学博士,他的研究涵盖民俗学、艺术学、社会学、神话学、旅游学等领域,为中国民俗艺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谈到南京的民俗,陶思炎说,随着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南京,如今南京城的原住民比例越来越小,本土民俗逐渐消亡的同时,外来习俗也在慢慢渗透。比如南京人过去的饮食习惯是不甜不咸,比较适中,尤其是不吃辣。但是现在街头巷尾有大量的川菜馆,南京人已经很能吃辣了。再比如,过去南京人是不吃粥的,有“饿得哭,不吃粥”的说法,最多早上吃泡饭,中晚餐都吃干饭,而现在有的南京人早晚喝粥的习惯,就是从扬州、苏北传来的。
灯会虽好但少了“小时候味道”
陶思炎认为,目前南京保留最好的民俗就是秦淮灯会,老南京都是从正月初八上灯,灯期长达10天。但现在南京的灯会,也少了不少风味。“记得我们小时候看灯,小孩子们都跑出家门喊着出来玩灯咯,一路提着兔子灯,一路呼朋唤友走街串巷,很快就有一二十个孩子排成一溜游街,很是热闹。可惜现在这样的景象不复存在了。”
对于正在消亡的民俗,陶思炎认为,这是正常的现象,要尊重社会发展的规律,不要刻意去“挽留”它,不合时宜的,可以作为文字或实物放进博物馆。“比如鞭炮,以前我不支持禁放,现在支持了,因为环保的需要。”
呼吁恢复“走城墙”和庙会
陶思炎认为,对于一些优秀的民俗,还是要大力鼓励恢复并传承的。比如乡村庙会,在过去是热闹的盛事,消失了就很可惜,现在可以摒弃一些糟粕,并不要“一棍子打死”。政府也应该把民俗资源用活,通过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把地域文化凸显出来。
都市人也可以结合现代生活习惯,重拾一些消亡的民俗。陶思炎曾呼吁,设立“城墙节”,定在每一年的正月十六。据其介绍,正月十六在城墙上走一走,这是明朝开始一直传承到上世纪50年代的一个传统民俗。古时中国有“走三桥”的传统,过年时农村的女性会在天黑的时候去桥上走一走,意欲脱晦气、祈福。朱元璋将这一风俗带到了南京,不过将“走三桥”的习俗改成了“走城墙”,当时中华门、石头城、通济门等城墙都是走的地点。百姓们都会在正月十六去走一走城墙,讨个彩头。在陶思炎看来,恢复这样的民俗,对于城墙文化有更好的保护传承作用。
交汇点南京晨报记者 王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