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江苏2030”规划纲要》出炉 15项指标内涵丰富传递多种信号
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扎实推进健康江苏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省委、省政府近日印发《“健康江苏2030”规划纲要》,昨日正式对外发布,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本报记者昨天专访省卫计委主任王咏红等有关人士,请他们细释《纲要》内涵。
14部门起草五轮修改
反复征求意见
2016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8月26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并于10月25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这是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省委、省政府对全国大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工作高度重视。
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李强强调,要推进健康江苏建设,健全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卫生和健康服务。省长石泰峰多次就贯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工作作出指示,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抓紧制定《“健康江苏2030”规划纲要》,加快推进健康江苏建设。在省领导的直接指导下,江苏省卫生计生委、省发展改革委、环保厅、体育局等14个部门负责同志就《纲要》起草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共同起草了《纲要》初稿。初稿形成后,省政府办公厅进行了三轮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之后,书面征求了34个部门的意见。在充分吸纳所提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了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稿。
2016年12月20日,省长石泰峰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纲要》。根据会议意见,又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省委常委会会议审议稿。2017年1月3日,省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了《纲要》。
树立“大健康、大卫生”理念
覆盖生命周期全程
王咏红说,《“健康江苏2030”纲要规划》的亮点和内涵体现在——坚持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树立“大健康、大卫生”理念,要求将健康江苏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纲要》提出要覆盖全生命周期,针对生命不同阶段的主要健康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确定若干优先领域,强化干预,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全面维护人民健康。”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顾海教授说,健康全生命周期理论在学术界早已有,但是作为国家和江苏的战略视之却还是第一次,超越了之前看病的概念,将预防的重要性、环境的重要性等突出出来。
“建设健康江苏,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系统工程,它不只包括‘治已病’,更包括预防为主‘治未病’;它也不只包含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还包含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治理、食品安全监管等一切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方明说,“全方位的内涵也体现在,保障健康,全社会都有责,都应担其责。”
记者注意到,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考核指标,健全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这无疑使得“健康江苏”建设不仅有硬指标、更有强约束。
比全国多出2项指标
健康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健康江苏2030”规划纲要》确定了健康江苏建设5个方面15项主要指标,相较于国家规划,增加了“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医药产业总规模”两项指标。
据了解,2015年全国人均预期寿命水平为76.3岁,我省为77.51岁,居全国前列。国家规划确定人均预期寿命2020年达77.3岁、2030年为79岁,我省《纲要》提出到2020年和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分别为接近80岁、80岁以上,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3个指标,目前我省已优于国家规划确定的2030年指标,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
医改以来,随着政府投入加大,江苏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从2011年的32.06%,下降到目前的29%左右。国家规划提出到2020年、2030年达到28%左右、25%左右,我省指标与国家保持一致。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代表了一个地区卫生健康服务水平。目前,我省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2.37人,高于全国2.21人的平均水平。国家目标设定2020年为2.5、2030年为3.0,我省确定到2020年、2030年分别达2.5以上、3.5以上,超过经合组织国家(OECD)2013年平均水平(3.2人)。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是指15—69岁人群中具备基本健康素养的人占总人群的比例。2015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0%,我省为14.95%,国家规划提出2020年和2030年分别达到20%、30%。综合考虑我省情况,《纲要》明确到2020年达到24%、2030年达到30%,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
随着《纲要》的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也将施行。到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 本报记者 沈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