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不长“瓜” 变身富民“草”
创新富民沐春风 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
丝瓜在许多人印象中是一种常见的蔬菜,可如果你听说,种丝瓜秧却不让长瓜,肯定会觉得奇怪。记者近日来到高邮市汤庄镇,探访这里不长瓜的“丝瓜产业”。
从高邮市区出发,西行半小时左右,渐渐眼前的田地开始变了模样,一根根水泥桩矗立在田间,上面还编织着钢丝网。同行的镇招商办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就是丝瓜田了,冬天看不到什么,如果是在丝瓜生长的季节过来,整块地都被覆盖在一片绿色下面。
种瓜却不要瓜,那农民图什么?记者在一片丝瓜田边见到了65岁的农民吴朝勇,这个谜才算解开。“丝瓜种下田,等到藤茎生长茂盛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将丝瓜藤截断,收集丝瓜藤的茎汁液,这些才是值钱的宝贝,我们镇上有一家企业就是以丝瓜茎汁液为原料,生产网上热销的美容产品——丝瓜水。”
“实际上汤庄镇附近丝瓜种植是有传统的,追溯历史,应该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迄今已经长达半个多世纪。”吴恒松是镇里供销社的老员工,和丝瓜打了20多年的交道。“以前老百姓种丝瓜,主要是为了丝瓜络,可以做中药,也可以制成鞋垫、搓澡布,那时候丝瓜是汤庄最重要的富民作物,出口到美国、日本。不过随着人工搓澡布、清洁球、剑麻的推广,丝瓜络的用途越来越少,种植面积也从顶峰时期的上万亩,崩盘到2008年的零散不计。”
没了出路的小镇丝瓜产业,却因为技术突破焕发了第二春。其中的关键人物,是一位名叫蔡明勇的汤庄人和他创设的十二粉黛生物科技公司。
在汤庄镇十二粉黛上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里,记者第一次看到了那些丝瓜茎汁液,它们一桶桶地堆放在流水线的备料端,随着生产线转动被装配成一瓶瓶的丝瓜水。蔡明勇介绍,我们每年在丝瓜生长季节,将丝瓜藤截断,收集丝瓜藤的原液,与甘油、去离子水等调配成丝瓜水,主要依托网络销售。这款名为“千纤草”的丝瓜爽肤水已经连续3年保持年销售500万瓶的量,也是淘宝上当之无愧的单品王,当初研发它的灵感就是家乡连片的丝瓜田。
“为了能多收集茎汁液,必须防止丝瓜长瓜,否则产量会下降一大半。”蔡明勇告诉记者,“每棵丝瓜苗在截断后,48小时以内可以收集3—5斤丝瓜藤原液,一亩结过丝瓜的丝瓜藤可以收三五百斤原液,而不结瓜的一亩丝瓜田可以生产2000—4000斤,原液的收购价格通常能到10元一斤,虽然丝瓜田管理和人员成本比较高,但综合效益超过4000元一亩。”
重新回归丝瓜产业的吴朝勇,深切体会到了“种瓜不长瓜”带来的甜头。从2010年开始,他们一家5口承包了近百亩的丝瓜田,全家这几年的收入年年超过50万元,有远见的他还在附近的江都商贸城买下了两间门面房,成了名副其实的包租公。记者了解到,目前汤庄镇有300多户农家重新种起了丝瓜,有人甚至靠丝瓜种植收益在上海、无锡、南京为子女购了车买了房。
“这是一个小而美的‘富民盆景’,体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对农业富民有着很高的借鉴价值。”高邮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杨文喜告诉记者,汤庄丝瓜的转型之路,让我们意识到传统特色农业遇到困难时,创新是唯一的出路,我们现在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品,就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农业真正成为富民产业。
记者看到,扬州十二粉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如今又在汤庄镇曾钰村建设了专门的“千纤草生态美肌园”。这里汇集了各种丝瓜新品,有扬州本土原生的水丝瓜、有华南地区的八角丝瓜、有南农大新培育的超长的蛇丝瓜,还有来自美国的棒丝瓜和来自英国的具盖丝瓜。蔡明勇说,这些新品种能够为汤庄的农民致富再添一把火。
本报记者 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