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生物医药产业是南通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链之一。日前,该市将未来健康列为六大未来产业,重点布局相关领域,为南通大学药学院校地融合发展提出新课题。
近年来,南通大学药学院不再闭门做学问,而是开门办学,如派博士驻企任科技副总、联合企业申报课题专利、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等,助推南通生物医药产业新发展。
“膜”法巧思,打破药企创新“枷锁”
前不久,南通大学药学院青年博士江宇与江苏拓邦华创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横向课题“聚酰胺平板纳滤膜的制备与物料分离性质研究”通过立项。该课题重点攻关抗生素类药物膜分离技术,这是南通大学药学院服务地方企业创新发展的新成果。
在制药中,药品纯化工艺繁琐耗时,纳滤膜能有效浓缩药物活性成分并去除小分子杂质,提高产品纯度。将其应用于制药纯化工艺,利于药企降本增效和节能环保。以抗生素药物为例,其发酵液脱盐需大量有机溶剂萃取,成本高、污染大。膜分离法可简化提纯过程,降低环保压力,但应用于抗生素脱盐的药物分离纳滤膜,国外产品占比超90%。近年来国产纳滤膜虽有进步,在药物分离应用方面仍与国外品牌有差距。
基于此,江宇在研究文献后提出大胆设想:在现有纳滤膜的超滤基膜增加超亲水涂层并进行界面聚合,使制备的聚酰胺纳滤膜对抗生素有较高截留率。他与拓邦华创公司交流后,双方协作开发应用于抗生素脱盐的聚酰胺平板纳滤膜产品,且已排定时间表,预计2025年中试线产品研发成功,2026年上半年客户端验证,下半年推出系列产品上市。
近年来,通大药学院重视与生物医药企业的科研合作,不断提升服务地方能力。近三年累计签约横向项目42项、到账经费728.5万元。如与启东东岳药业开展校企产学研专项合作,合同金额达180万元;今年江宇博士与江苏拓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开发项目到账230万元,实现横向项目到账经费新突破,展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服务地方的担当。
企业“智”变背后的博士力量
去年8月,省科技厅网站公示2023年江苏省科技副总项目入选对象名单,通大药学院范博义博士依托江苏浩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项目榜上有名。
位于海门区的江苏浩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传统与新型烟草相关产品的高科技企业。此前,公司烟草产品使用人工合成香精,市场竞争力不足。担任公司科技副总的范博义另辟蹊径,从植物中提取天然香精,突出药用保健价值以增加产品附加值。任职期间,范博义多次往返企业与实验室,与研发人员多轮研讨,并在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通大药学院副院长凌勇教授指导下,历时一年多成功开发出一系列具镇咳、润肺、提神等功效的植物提取物产品。这些产品从薄荷、三叶清等上百种中药材提取天然香精,有保健作用和特殊香气,已初步应用于升级烟草制品试样。该项目获批省产学研项目、市重点研发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审发明专利2项,范博义本人获“江苏省科技副总”称号。
通大药学院陈广通博士2016年至2018年担任精华制药集团科技副总,完成“酶催化天然活性成分制备抗肿瘤候选新药的开发”合作项目。他优化生物酶催化转化工艺,开发候选药物中试制备方法,并为公司多种产品的质量检测和控制提供技术指导。近年来,陈广通持续助力药企发展,仅他一人就获授权发明专利20多项,转让10多项,受让公司多为全国知名生物医药企业。
截至目前,通大药学院有10多位教授博士担任企业科技副总,其中4人获“江苏省科技副总”称号,他们凭借专业特长推动生物医药企业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今年9月,通大药学院实验中心主任曾翼作为江苏省第17批科技镇长团团员,挂职担任太仓市沙溪镇科技副镇长,将产学研服务拓展至苏州。
校地融合,助力区域产业发展
今年8月16日,在南通市科协支持下,“南通市药学会生物医药产学研与创新工作委员会”成立,旨在搭建集“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平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南通大学药学院院长包小峰当选常务副主委。
近年来,通大药学院积极开展创新活动,多名博士、教授加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专题调研专家组”。他们历时一年,实地走访调研全市20多家药企,召开多次座谈会,还前往发达地区考察学习。通过对近百份调查问卷的分析,梳理汇总了5个方面23条困难或需求,撰写2万多字调研报告,提出发展对策与建议,形成8000多字调研材料提交市“两会”,该调研项目入选“2024年度南通市社科研究热点课题”,“南通创新药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也跻身“南通市科技创新智库课题”。
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学院将办学方针融入时代发展,全面实施“人才培养强基工程”。早在2021年4月,通大药学院就与多家单位签订共建协议,2022年12月与东岳药业签署合作协议,今年6月又与南通微臻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
产业发展关键在人才。之前的疫情暴发对生物医药领域人才培养提出更高挑战,通大药学院高度重视校企合作,近两年毕业的研究生近半就职于南通及省内药企等。近三年,学院在创新大赛、育人项目等方面成果丰硕。
包小峰表示,今后将积极推进产教、科教、医教融合等教学创新改革,促进各方深度融合,提升学生技能和创新意识,增强服务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通产学研融合“最后一公里”,弥合研究与转化的“断点”,助力“名城名校”融合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营造更优产业生态圈。(金飞 冯启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