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新江苏讯 在病魔与希望交织的战场上,长夜里的生命之火渺小又脆弱。危急之下,一群陌生人接下生命的接力棒,在“不见面”的造血干细胞捐献中,让素不相识的患者重获新生。
伟大出自平凡。在生命的接力赛中,他们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他们是普通人,也是守望生命的英雄。
近日,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走近南通市通州区兴东街道的两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讲述大爱背后充满温度的故事,感受滚烫人间。
(漫画:沈巍巍)
00后热血青年:身先士卒,烛照前行之路
7月3日,上午9点,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
张彬躺在病床上,身边是特意来陪伴他的母亲。随着护士利落地将针头刺进两臂的血管,殷红的血液顺着透明的导管流出,血细胞分离机随之“嗡嗡”响起,鲜红的造血干细胞一点一滴地被采集起来。
两个手臂,一个抽血一个输血,5个多小时的捐献过程,张彬得全程保持平躺,不能随意移动。妈妈坐在一旁,不时地为他按摩双臂,安抚他的情绪,间或问上一句:“儿子,你身体感觉怎么样?”“妈,放心吧,我现在状态很好。”张彬笑着回一句。
时间倒回到4个月前,还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读大四的张彬接到了通州区红十字会的电话。工作人员告诉他,江苏省造血干细胞资料库发来了再动员通知,一名血液病患者与他初配相合。
收到消息的张彬激动又忐忑,立刻将消息告诉了家人。家人虽没有反对,但还是有些担心,特别是妈妈,害怕捐献造血干细胞会对儿子将来的生活有影响。其实不仅是妈妈,张彬自己也有些紧张。但内心的善良和对于他人境遇的强烈共情,驱使张彬作出选择:只要有救治的可能性,就有加入的必要。
6月19日,他在《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之后连续几日注射动员剂,张彬出现了腰背疼痛、心跳过快等不适症状,但为了能挽救鲜活的生命,他毅然咬牙坚持了下来。
“滴……”下午2点10分,血细胞分离机运作结束,21岁的张彬成功捐献32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双手捧着温热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张彬露出笑容,他知道这份“生命火种”将会照亮一位血液病患者的前行之路,“我真的很幸运,有机会挽救一个鲜活的生命”。
当天,兴东街道党工委书记吴杨专程来到采集室,为张彬加油打气。“你是兴东街道第1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优秀志愿者,你的善举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你的付出让社会充满希望。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公益活动中,为社会大家庭带来更多的暖意和力量。”
正如吴杨所相信的,张彬的高中同学张昕玥当月前往南通中心血站通州分站,无偿献血300毫升并留了血样。“我是在张彬的影响下才走上捐献救助之路的,他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勇气,希望今后也能配对成功,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张昕玥说。
(漫画:沈巍巍)
90后村干部:不褪本色,传递“生命火种”
谁也没想到,时隔两个多月,又一位兴东人接过爱的“接力棒”,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兴东街道由此创下了“一季度两例捐造血干细胞”的纪录。
予人星火者,必心怀火炬。王林波是兴东街道杨世桥村的一名村干部,2017年9月脱下军装退伍返乡。军旅生涯造就了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无私无畏的品格。“为困难家庭送慰问品,给有需要的老人义剪,开展反诈宣传活动……”从部队回到村里后,他脚步不停,投身志愿服务事业,成为了一名江海志愿者,带领杨世桥村退伍军人“红色先锋”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开展了201场志愿服务活动,服务近万人次,团队公益时长达1157小时。
3年前,在兴东街道组织的无偿献血活动中,他看到工作人员在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就留了血样。王林波知道,非血缘关系之间的造血干细胞适配概率只有十万分之一,这意味着,每一次成功配对,都是生命的奇迹。留样后,他就静静等待着。
今年端午节假期的第一天,王林波接到了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通知,他毫不犹豫地立刻答应。被问及为何如此果断时,他说:“我是一名退伍军人,还是一名志愿者,更是一名党员,我必须以身作则。”平凡的回答诠释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诤诤誓言。
接着,经过高分辨检测、全面体检,王林波符合配型及捐献条件。9月20日台风“普拉桑”来袭那天,王林波在通州区红会工作人员董卫彬的陪同下,顶风冒雨前往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东区。“他非常珍视这次救人机会,为了患病的孩子,这3个多月里,他调整了自己的作息习惯,早早起来适当运动,确保造血干细胞捐献质量。”董卫彬感慨道。
“没想到这万分之一的机会被我遇到了,有机会救人一命,我感到很自豪。” 9月25日,31岁的王林波成功捐献162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他为一位血液病儿童点燃生命的希望。
“您是兴东街道第2例、通州区第17例、南通市第9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同时光荣地成为江苏省第1472例、全国第18537例捐献者。”这组数据让王林波感慨万千,也让他对千里之外那个素未谋面的孩子有了一份牵挂。“我唯一希望的是受助者能够手术成功,早日恢复健康。”
一个坚定的承诺,一个勇敢的举动,一份温柔的牵挂,那是凡人微光、星火成炬的辉映,是用一束光照亮另一束光、用一片云簇拥另一片云的写照,是“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的书写。在江海大地,无数涓滴细流,最终汇成蜿蜒水道,奔流向新时代精神文明的滚滚江河。
记者手记:
在这次采访前,记者曾向红会工作人员咨询非血缘关系之间造血干细胞适配概率的比例问题。据工作人员介绍,配型的概率大概是几万分之一、几十万分之一或许是几百万分之一,而兴东街道创下的“一季度两例捐造血干细胞”的纪录,更是一个小概率偶发事件。那么是什么支撑起这小概率奇迹的发生?记者带着疑问,在采访中找寻答案。
南通是“莫文隋(莫问谁)”精神的发源地,扶危济困、助人为乐、大爱奉献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蔚然成风,这里拥有258万的江海志愿者、6372个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全国闻名。
在通州区,造血干细胞入库志愿者累计2400余人,成功捐献17例,成功捐献人数位居南通全市第一。兴东街道致力打造“志行空港”志愿服务品牌,大力实施人道救助工程,每年以各种类型的培训为宣传抓手,把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融入课堂,播撒爱心的种子。
在以“莫文隋”精神为代表的默默奉献的传统的熏陶下,在全社会向上向善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逐渐成长为爱心奉献的中坚力量。在南通,志愿者精神已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文明之光,内化为时代品格,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曹敏 郭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