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问道海安产业强市“铁”字诀
2022-05-17 14:4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5月17日南通讯 海安是江海文明起源,也是农业大市、工业重地、枢纽之城、建筑之乡。综观海安产业强市建设,一产有以“铁泉”为缩影的农业,二产有以“铁锚”为代表的工业,三产有以“铁联”为集散的服务业,此外还有以“铁军”为精神的建筑业。多年来,海安人始终以“铁”魂铸造产业发展的“钢筋铁骨”,持续奏响“产业强市”最强音。记者通过走访,走近企业家、走进企业,透过“四铁”领略海安产业奋斗风采,共同深入了解和感受海安产业发展历程中的那一群人、那一些事,以及那一种坚毅前行、那一股活力动能,在时与空的风雨彩虹中,问道海安产业强市“铁”字诀。

从“铁泉”看农业:打造“苏中新鱼米之乡” 底气从何而来?

提起“铁泉”,在海安农业圈可谓无人不晓,他就是江苏金洲粮油集团董事长徐铁泉,年近70岁的他,如今正带领企业满怀激情争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井然有序的厂区、干净整洁的车间、专注敬业的员工……漫步在占地面积320亩的江苏金洲粮油集团厂区内,蓝天、白云、绿树映入眼帘,仿佛置身于一座环境优美的公园。这家创办于1946年的民营企业一路披荆斩棘、开疆辟土,历经70多个春秋冬夏,练就了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品牌传奇。

时间回溯到1946年,集团前身海安建新油米厂还只存在于一艘小船之上,作为新四军移动的油米加工厂为苏中地区的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98年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加之管理不善,企业经营亏损严重,资不抵债,濒临倒闭。1999年我被任命为厂长,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徐铁泉回忆。

上任伊始,工厂账面没有一分钱,油罐没有一滴油,人心涣散,经济纠纷不断。即使恢复生产,但由于前几年处于半停产状态,设备陈旧、客户流失、无运转资金等种种问题让徐铁泉陷入了深深思考。“这样的企业还能走多远?是进一步发展,还是继续维持原状?我大胆地选择了前者。”徐铁泉下定决心,推动企业改制为股份制民营企业,2000年变更为南通家惠油脂发展有限公司,2003年新建年加工20万吨油脂加工生产线,当年投入,当年开工,当年收益,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首次跨入亿元企业行列。

“我们与全国几百家民营地方油脂加工企业一样,以加工国产菜籽为主,‘底子薄,赔不起’是当时民营中小油脂企业的共同特点。对此,我制定了以‘代加工’为主要经营模式,既规避了资金短缺的问题,也规避了市场行情波动的风险,同时保证了工厂的开工率和合理的加工利润。”徐铁泉提出“成为粮油行业的‘富士康’”的目标,在他的带领下,企业持续在提高产能、改进工艺、完善管理、降低成本、提升服务等方面不断练内功、谋进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能力。

一个没有理想的企业,就没有永久的生存与发展空间。2011年,在掌门人徐铁泉的带领下,江苏金洲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投资3.6亿元建成金洲粮油工业园,实施全产业链配套工程,从单一的传统油脂加工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2015年10月,江苏金洲粮油集团成立,产业布局由此拓展开,一条从农田到餐桌的完整粮油食品产业链初具雏形,涵盖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港务仓储、市场网络等各个环节。

科技引领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向健康、营养转变,结合当前植物油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江苏金洲粮油集团与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联合组建“江苏金洲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并长期与江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两所211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发挥互补优势,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加。

如今的江苏金洲粮油集团已是集农产品粮油加工、粮食仓储、小包装食用油、PET制品、印刷包装、贸易与物流一体的民营企业,集团总资产达11亿元,2021年集团实现开票销售70.39亿元,成为全国有影响,地区有知名度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贸易基地和研发中心。集团连续多年获得中国食用油加工50强,菜籽油、葵籽油加工10强企业、江苏省粮食行业优秀企业、放心粮油示范企业等多项荣誉,成为鲁花、多力、贝蒂斯、中粮等大型油脂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富民惠民。金洲粮油充分发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深入实施“公司+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油菜籽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农产品的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建立了油菜籽种植基地,联农带农、示范引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提升油菜籽产业化经营水平,油菜籽种植基地遍布南通市(县)及周边地区10多万农户。

70多年间,历经变革与改革的金洲粮油始终奋力奔跑、努力前行,走出了“企业经营壮大、农民增收致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多方共赢”的良性发展路径,更是海安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个缩影、一抹亮色。

农业兴则基础牢。稳住农业基本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所在,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之举。海安是农业大市,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近年来,海安依托“一根丝、一条鱼、一只蛋、一滴油、一粒米”五个一产业优势,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聚焦优势产业打造全产业链,推动农业产业化,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作用,聚焦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持续构建农业品牌体系。2021年,海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总产62.4万吨,稻麦单产1063.3公斤,全省16连冠。海安绘制“苏中新鱼米之乡”的产业图谱正当其时。

从“铁锚”看工业:“科创新城”拔节生长 优等生如何炼成?

从濒临倒闭的校办厂,一步步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从主要生产低端的农用车玻璃,到开发出飞机玻璃、汽车天窗等一系列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生产了全国80%的高铁侧窗玻璃……铁锚玻璃是海安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快速发展的范例。

铁锚靠什么?答案是创新。“坚持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是铁锚从小企业发展成为轨道交通安全玻璃行业领跑者的重要因素。”江苏铁锚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贲华说。

铁锚玻璃立足自主创新,向科技创新要效益,在产品升级中找未来,不仅在激烈的竞争中“活”了下来,而且一步步成长为行业“单打冠军”,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高端玻璃市场的一面旗帜。去年,铁锚销售各类玻璃750万套(片),实现营收16.64亿元,利润2.27亿元。

2006年,随着国家鼓励公共交通产业政策的调整,中国轨道交通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这位始终对市场保持敏锐嗅觉的当家人认为,没有自主可控的技术,企业不可能做大做强。

2007年,是铁锚迈向高新企业的重要转折点。当年5月,吴贲华带领公司技术骨干开展了轨道交通安全玻璃的技术开发和生产。国内该产品原先一直依赖从法国和意大利进口。随后的两年内,吴贲华与他的团队先后成功研发了时速200公里、250公里、380公里、500公里高速列车前风挡玻璃,打破了国外对我国高速列车高端安全玻璃技术壁垒及产品的长期垄断。2009年,吴贲华带领团队又开发出高速动车侧窗玻璃总成件、内饰玻璃以及行李架总成系列产品,远销海内外。

2010年,铁锚投入5亿元上马二期项目、开启二次创业,成立江苏铁锚明信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全面引进国际高端技术人才、技术和管理团队,投入十多条自动化流水生产线和先进的生产、检测设备,实现汽车天窗市场国产化的弯道超车。如今,铁锚生产的汽车用天窗总成,主要服务上汽、一汽、二汽、广汽、吉利等近10多家国内知名品牌,有望进入中国汽车天窗市场主流供应商前列。

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能否发展壮大,越来越取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重视创新创业,构建核心竞争力,拥有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从而推动产品升级和企业转型。研发一代,储备一代,铁锚始终先人一步,走在行业的前列,已拥有370项发明专利和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多个产品获评“国家级重点新产品”“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江苏省重点新产品”。

铁锚对科研和技术的追求没有尽头。吴贲华表示,铁锚将进一步进行科技创新,加大项目投入,加快研发新产品,开拓业务与市场,形成新的增长点。通过抢抓市场更新迭代机遇,实现快速成长。

挺起工业脊梁,筑牢强市之基。正是有众多像铁锚这样的“工业好苗”,海安才能在工业强市如林的长三角跨越发展,从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打开新鲜出炉的2022年南通重大产业项目清单,无论是新开工的制造业项目还是“专精特新”项目,海安都位居前列。年初,省工信厅召开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专题调研座谈会,“主场”也选择海安。一组数据可以丈量海安工业跨越的步伐:2000年工业产值、销售双破百亿元大关;2007年工业产销突破千亿元大关;2015年工业应税销售在南通市率先超千亿,改写了南三县、北三县的经济版图;2019年工业应税销售再超两千亿元,规模企业数、亿元企业数、高新技术企业数位居苏中苏北前列;202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应税销售分别达1343亿元、2370亿元,分别是“十三五”初的1.975倍、2.37倍;在全国工业百强县(市)、创新百强县(市)中分别列第20位、第11位。

正是有一个个铁锚这样科技创新标签越来越明显的工业企业,一道道创新的亮色正成为生动诠释海安科创新城的鲜明底色。

聚创新之能,攀产业之高,海安在南通率先组建“科创委”,持续开展“创新创业在海安”“两院专家走进海安”等主题活动,近5年累计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近1500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52项。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开展“机关部门服务企业科技行”,56个机关部门帮助400多家企业跑高校、找专家、引成果、上项目。

从“百万雄鸡下江南”到“工业强市”,从“一黑一白”工业体系到“十大产业集群”各领风骚,从南通“小六子”到全市“排头兵”……海安,像一匹“黑马”不断跃升,实现了工业经济“散转聚”“小转大”“弱转强”的华丽转身。先后有11家企业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总数居江苏县级市前列;6家企业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和省长质量奖及提名奖,总数南通居首。去年,海安的工业经济贡献了南通46.5%的GDP和70%以上的投资、50%以上的就业、40%以上的税收。

从“铁联”看服务业:地无寸铁到“枢纽海安” 梦想何以成真?

早在上世纪末,海安还处于“铁路末梢”位置。如何让“地无寸铁”的咽喉要地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加速崛起,筑梦“枢纽海安”?“破题”之钥——上海铁路局海安物流基地应运而生。

“只要为我所用,不求为我所有。”项目洽谈期,海安市委市政府便大手笔编织“公铁水”无缝对接的联运网络:2014年7月开工建设铁路货场1号线(集装箱专用线),2015年5月竣工验收;2015年7月开工建设铁路货场2号线(怕湿怕淋货物专用线),2016年3月竣工验收。至此,南通地区唯一的铁路货场专用线落户海安,打破了海安与长三角乃至整个中国东部地区的时空分隔。

全新的“路地合作”模式是制胜法宝。一边是上海铁路局的思想解放,另一边是海安市委市政府的永不言弃,2015年7月22日,由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南京铁路发展集团与海安市人民政府合资组建的上海铁路局海安物流基地正式开通运营,开往中亚班列成功首发,“枢纽海安”梦想渐行渐近。

建好的铁路、基地会不会“晒太阳”?“铁路门户型城市”何以显现效应?基地建设之初,多方质疑随之而来。但铁路物流基地咬定青山,在千辛万苦中建设,在千锤百炼中运营,以打造长三角北翼最有影响力的综合物流基地为奋斗目标,一往无前、全力拼搏。

“无人就从市场招,无货就向市场要,没有参照模式我们就自己闯。”上海铁路局海安物流基地总经理王卫国回忆道,依托铁路货场1号线、2号线的运输优势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优势,铁路物流基地大胆实践,放手运作,探索并实践了“一口价、一张票、一个收发货人、一站式服务”的“四个一”物流总包干经营模式,并紧盯发送货物最后一公里的服务环节,筑牢“一站式服务”品牌优势。

促进海安枢纽平台升级壮大,铁路物流基地有冲劲,更有韧劲。开发电缆、光伏、钢帘线、麦芽等板块运输,形成周边150公里范围内的物流洼地效应;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开行海安—东盟跨境班列,全面畅通国际物流通道;乘着沪苏通铁路开通东风,开行海安—芦潮、北仑港的铁海联运班列,迅速实现常态化开行,拓宽外贸出口新通道……铁路物流基地动作频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服务海安及周边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

“与传统海运相比,中欧班列货期短,成本低,服务优,我们企业非常满意,我们的客户评价也很高。”“我们一年有1万左右标箱通过沪苏通铁海快线班列运输,一年可以降低成本1200万元。”……“2.4亿元以上”是铁路物流基地为合作企业每年节省的物流成本,其中,为130余家海安本土企业每年节省物流成本6000万元以上。可以说,铁路物流基地成为了海安、南通地区本土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将降本增效做到极致。

6年多时间,铁路物流基地实现了从一开始只有4名退休返聘职工的队伍,到如今拥有5个部门、73名员工(路工15人),承担每日4000多吨生产、物流组织的惊人蜕变,成为江苏长江以北重要的物流集散基地。基地货物到发量从2015年的8.7万吨到2016年的24.3万吨、2017年的32.4万吨、2018年的43.2万吨、2019年的68.7万吨、2020年的102.4万吨,2021年的142.8万吨,每年保持35%以上的速度递增。

多年执着之心,不变物流担当。海安与铁路缘分结深,铁路二级编组站、新长车务段、新长工务段汇聚海安,保税物流中心、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期货交割库群等一系列重大物流功能平台相继运行,中欧班列愈行愈远。

物流链连着产业链、供应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脉络。今春以来,受疫情管制、部分高速口封闭等因素影响,多式联运优势日益凸显。铁路物流基地迎难而上,持续彰显“硬核”担当,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运输组织,全力守护“大动脉”安全畅通。特别是紧急开辟“绿色通道”,为战“保供注入了“底气”。今年以来,已开行铁海快线178列,发送货物18.1万吨。

无限的可能由人来创造,也只有人能创造。以铁路物流基地为硬核担当的商贸物流繁荣是海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生动体现。近年来,海安把握“时”与“势”,靶向精准发力现代服务业,推进新型工业化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2021年实现服务业应税销售1380.44亿元,服务业发展呈现“速度加快、比重提高、结构优化、业态创新、优势凸显”的良好态势。

从“铁军”看建筑业:“中国建筑之乡”名不虚传 为何能征善战?

4月29日,南通市对全市获得国家、省、市级五一劳动奖和工人先锋号的先进集体、个人,进行命名授奖。“海安铁军”这面鲜艳的“红旗”再立新功、再添光彩。其中,南通市达欣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和军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苏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河西区解放南路48号地一标段项目部荣获“江苏省工人先锋号”称号。

初夏已至,在苏中建设集团天津河西区解放南路48号地一标段项目部,260名工人们正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朝着目标节点奋进,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建设热潮。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标准及样板等执行,采用全铝模现浇结构,实测实量全过程管理,两次第三方检查实测实量达到99%以上,同时获评“过程管理高品质”奖励,通过了天津市“海河杯”优质结构验收。

苏中建设集团是“海安铁军”的一支劲旅。自1949年成立之初,集团就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新疆、大庆等地,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创造过“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交付”的建设奇迹。愈是困难愈向前,70多年来,苏中人在自我反省中寻找破解问题的办法,在风险挑战中保持发展的定力,锻造出了敢打敢拼、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2021年,其建筑施工产值超过750亿元,施工面积达9363万平方米,地方税收贡献列居南通市建筑企业榜首。

海安建筑业历史悠久,能工巧匠世代辈出,发展从小到大、由弱到强,1992年被省政府命名为“江苏建筑之乡”;2007、2011两次被命名为“江苏建筑强县”;2012年成为“中国建筑之乡”,可以说是新中国改革发展尤其是新中国建筑业改革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也实现了与共和国成长的同频共振。“海安铁军”名扬天下、深入人心,铁军精神融入每一位建筑人的血液里。

铁一般的担当汇聚了海安建筑铁军当下依旧善战的荣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当下,建筑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加快建筑产业现代化步伐?如何开拓绿色建造的广阔市场?怎样加快“走出去”步伐?海安铁军持戈试马。

海安铁军在规范企业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积极推动股权合理流转,增强企业发展活力。江苏省苏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打造“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提供从投资、规划、设计到建造、运营、维护等一体化服务方案。华新集团对所有新开项目推行项目股份制,员工成为项目股东,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团队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实现了企业规模与效益的同步提高。达欣集团推行“退休即退股”,股东到了60周岁,股权自动流转,临近退休时退股或减持股份,让年轻人成为股东,在2020年的股改中,董事长马和军、党委书记刘厚纯将持有的五分之二股份让给了年轻员工,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有效帮助企业解决了发展“后继无人”的问题。达欣围绕企业发展,立足于破解难题,积极探索以“强组织,激活力,创品牌,聚合力,重实效”为内容的工作目标,全面提升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水平。

海安铁军强化“大建筑”发展理念,审时度势,打破长期依赖房屋建筑市场的局限,加快多元化发展步伐。建筑企业向道路、桥梁、市政、水利水电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进军。主动拓展勘察设计、装饰装潢、建筑材料等产业链上下游业务,向全产业链的综合性企业方向转变。2021年,新增非房建项目4591个,占比36.3%,增长7.8%。积极推广绿色建造,支持建材企业加快绿色建材研发、生产,在全市建筑项目中率先应用绿色建材,推广润宇被动房建设经验,有序实施高能耗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试点建设超低能耗建筑。

海安铁军坚定“走出去”步伐,做强“海安建造”品牌。注重“靠大连强”,通过与央企、国企以及项目所在国企业开展股份合作、项目合作,不断提升国际工程承包能力。跨界联合“抱团出击”,与天楹、联发、鹏飞等本土行业龙头企业合作,联手拓展海外市场。积极“造船出海”,由企业发挥信息优势、品牌优势、信誉优势,自主创造条件,走出国门承接工程项目。2021年,海安铁军承接海外项目30个,境外工程营业额超1亿美元。

大潮激荡,九万里风鹏正举。从乡间泥瓦匠成长起来的海安建筑铁军神州展雄风,先后创获鲁班奖43个、国优工程34个、詹天佑奖35个、中国安装之星奖4个、中国钢结构金奖、中国建筑工程装饰奖各1个。建筑业也是海安实现共同富裕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海安有建筑企业500多家,市内建筑业从业人员足迹遍布海内外,建筑工人、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员等总人数达十余万,产值规模屡创新高,2021年全年完成建筑业施工产值1901亿元,在海安入库税金17.2亿元,3家企业入选省建筑业百强企业“综合实力类”50强;新增鲁班奖5项、国优奖1项、詹天佑奖4项、安装之星奖1项,再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大满贯”。一批不怕吃苦、敢打硬仗、作风优良的建设团队用实干和业绩诠释光荣使命,展现了海安铁军拼搏进取、奋勇争先的情怀和担当。

新起点新征程,海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今年以来,海安市委市政府进一步统筹谋划、系统推进“产业强市”工作,先后召开工业发展大会,升级出台加快新型工业化、提速创新驱动、扶持企业上市等集成政策“套餐”,锚定“先进制造”,争创全省首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与农业农村、乡村振兴一线工作者座谈,召开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响亮提出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苏中新鱼米之乡”;高规格召开建筑业发展工作会议,提振精神再出发,攻坚突破再跨越,共度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围绕‘五个海安’‘五个强市’建设,我们坚持将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的看家本领,切实将产业门类齐全的优势转换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胜势,在各领域推动‘微改革’,进一步激发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高质量发展。”海安市委书记于立忠说。

铁泉、铁锚、铁联、铁军,这“四铁”的身上和背后,是海安产业之钢铁,更是海安强市之钢铁。几大产业经风雨淬炼,顽铁生辉、点铁成金。正是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意志、铁一般的本领和铁一般的担当,撑起了海安产业发展的“钢筋铁骨”,架起了海安经济发展的“四梁八柱”。2021年度,海安蝉联江苏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在南通市综合考核中刷新了“十连冠”纪录,海安持续走在省、市高质量发展第一方阵。(文:张海伦 蔡诚 陈俐君 曹京郊 徐蓓图:姜明 顾华夏)

标签:海安;铁锚;铁军
责编:郭玲玲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