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3月30日南通讯 “全社会都把‘三农’来关注,农民踏上致富路。三姐妹登台说一说,乡村振兴多好处。”3月28日,江苏如东双甸镇老干部第二党支部志愿者来到88岁的钱源洽老人家中,在院子里上演了一段表演唱。年前生病刚刚康复不久的老人,沐浴着和煦阳光,露出开心的笑容。
这些志愿者来自双甸镇老干部第二党支部组建的“霜桥晚晴”志愿服务队。该党支部有离退休人员130多人,从年龄结构上,70岁以上老人较多,80岁至90岁以上的老人也有近20人。根据老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支部从2009年开始,组织志愿者进行“小老人”关爱“老老人”活动。由于双甸镇古称“霜桥”,遂为志愿服务项目取名“霜桥晚晴”。
生活上关照,温暖“家门”
“哎呦,钱老你特地坐在门口等我们呐?今天精神真挺不错的!”趁着天气好,支部书记丛建美带着吹拉弹唱“兴趣组”来到钱鹤佩老人家中。88岁的钱鹤佩是一名老兵,平时特别喜欢听听曲艺,志愿服务队的结对志愿者就经常几人一组,为他送去微型演出。
如东是全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老干部是老龄化的特殊群体,老人们都有一定的退休工资,但有的因公失子,有的子女在外地工作,有的年老多病无人照顾。2009年起,支部组织相对年轻的“小老人”搭配分组,就近、就亲组合,对高龄老人进行四对一帮扶。每天上门或电话联系,每周由四人轮流上门帮助解决具体问题。
几年来,志愿者做了很多工作。如打扫卫生、洗晒衣被、寻医问药等,都是“小老人”们日常的服务项目。帮扶离休干部金宝善的杨辑忠、丁永赤、张笃仁,帮老人做家务杂活、修理家电,和他聊天学习宣传国内外大事,深得金老的欢迎;帮扶退休干部刘爱琴的冯建、葛平、丛龙华、顾淑萍,像亲生父母一样看待老人,关怀无微不至,每有出门需要,冯建就成了刘爱琴的义务车夫,十多年来负责接送,无怨无悔;遇到有老人生病,志愿者、退休医生陶祝梅就主动帮忙检查身体,使老人们很受感动。
政治上关心,加好“油门”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明确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一发布,“霜桥晚晴”读书社成员、双甸镇老干部党总支常务副书记丁德全就认真备课,在老干部中间开展宣讲。
多年来,老干部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有着较高的政治觉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变化,接受新事物的机会不断减少。志愿服务队成立“霜桥晚晴”读书社,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国内外重要时政,加好思想上的“油门”。
读书社定期开展读书阅报、交流活动。定期举办读书会,老年社员们争相畅谈读书感想。对行动不便的老人,由志愿者负责通勤保障。如刘爱琴每次参加学习,都由冯健专业接送;对不能参加集体学习的老人登门宣讲,如金宝善、钱源信、徐必华等,由帮扶小组的“小老人”上门送课。支部负责同志把书籍送到老人手中,有时候,支部就把政治宣讲活动直接放在行走不便的老同志家中举行。
在浓厚的学习气氛带动下,只要身体状况允许,不少老干部都自愿参加学习活动。老人们的精气神不仅没有因为脱离工作岗位而松垮,反而迸发出更多的活力。他们自发编写发生在双甸当地的历史故事、抗战故事,利用暑假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七彩夏日”志愿活动,为当地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精神上关爱,敲开“心门”
党和政府对离退休老干部十分关爱,他们的物质条件较为丰裕。“霜桥晚晴”志愿服务队注重在精神上施加关爱,打开老人封锁的“心门”。
年近百岁的金宝善,正处级离休。其独子1970年在部队因公牺牲,十几年前老伴去世,一人独居。这些年,帮扶小组的杨辑忠、丁永赤、桑国华、张笃仁四人轮流上门与之聊天,谈时事、谈政治、谈他个人的革命历程、抗战往事。同时还组织学生到他家中听他讲革命故事。这些活动,让老人心情大变,他说:“我虽老了,还能得到大家的尊敬和关爱,值了。”今年志愿者去他家看望时,金宝善情不自禁地唱起革命歌曲给大家听。
原双南财政所所长丛萍,虽有两子一女,却都在外在工作。她双目失明,日常和80多岁的丈夫生活在一起。帮扶小组的“小老人”反复登门与她促膝谈心,耐心疏导,她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感觉到自己虽然退休了,但党还时刻关爱着自己。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她的抑郁情绪得到明显改善。
离休干部徐必华卧床不起多年,子女都不在身边,平时就和老伴两人相依为命,生活枯燥。帮扶小组的张玉华、房桂良、丛观昌、章玉珍,支部书记丛建美、支部委员季林娜等多次到他床边为他拉二胡、吹笛子。支部还与县、镇文化部门联手,在徐必华家中开展文艺活动,把丰富多彩的节目送到老人跟前。
十余年坚持,“霜桥晚晴”见真情。这些“老老人”深感党的温暖、组织的关爱、制度的优越。孤而不独,激发了他们回馈社会的热情,不少老人主动参与捐资助学、扶贫济困,让老年生活更加精彩。近年来,“霜桥晚晴”屡获殊荣,在省志愿服务展示交流活动中被评为金奖项目,今年获评全国优秀志愿服务项目。(陆昊 钱海军 孙斌 汪常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