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7月1日,南通全面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
2020-05-28 08:42:00  来源:南通日报  
1
听新闻

取样上机、检测打印、录入信息……如东县洋口镇的狼山鸡种鸡场检验室内,数名专职检验员正在检测狼山鸡肉及鸡蛋样品,一一确认合格后,将农产品合格证粘贴在包装盒上。“合格证上标注5月24日开具时间等信息,承诺不使用禁限用兽药及任何添加剂,严格遵守兽药安全间隔期规定,符合农药残留国家标准。” 品管负责人张吉发说:“合格证就是每年50万羽狼山鸡飞向全国的‘身份证’,不仅上海、重庆等直辖市直营店派用场,全国线上销售也因此火起来。”

空心菜是否有农药残留?猪肉有没有“瘦肉精”……食用农产品安全始终是百姓关切的重大问题。尽管南通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等各项措施逐步落实,但农产品产、加、销面广量大环节众多,监管难以全覆盖。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主任缪明介绍,在全市开展“草莓真相”专项例行监测中,全市49个基地采集样品,检测72种农药残留,合格率全省领先,但仍然不能达到百分之百。进一步保障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必须编织更严密的制度“安全网”。

用“一证一票一码”,建立以全程追溯为核心的安全治理新模式,成为市委、市政府及农业、市场监管等部门共同的选择。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崔恒友介绍,一证,即每个品种的食用农产品合格证,附在产品最小包装单元上;一票,即每个批次食品安全“一票通”溯源单,随货同行;一码,即二维码,随证单打印,扫码可显示相应溯源信息。市食安委发文,7月1日起, 全市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具备条件的农户等农业经营主体,全部常态化出具“身份证”,食用农产品未随附的,不得加工、批发、零售。

对全市百万农业经营主体来说,“身份证”敲响了质量安全自我控制、接受社会监督的警钟,更成为生产者的“承诺书”、质量安全的“新名片”、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新抓手”。全省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如东,此前“试水”,痛并快乐着。县农业农村局安全监管科科长张新华介绍,去年以来,全县共投入百万余元,为新成立的1家街道办新建农残检测室,为15个镇、区、街道更新最新款智能型农残检测仪,所有检测室农残数据,可实时传输县级平台。同时,各镇、区、街道原农残检测仪器,划拨村级服务站使用,镇村两级农产品监测体系初步建立。截至5月,全县共开具合格证663张,附带合格证上市的农产品752.7吨,农产品外销逆势增长近二成。

海门试点先行,270家规模农产品生产主体,目前已全部在省级以上质量追溯平台和智慧动监平台注册,其中有效开展电子合格证追溯的主体224家,占比约83%。“今年市镇村‘身份证’全覆盖,农产品质量追溯率超过90%。”海门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俊高表示。截至5月25日,海门市已出具蔬菜、草莓、禽蛋等食用农产品合格证8977张,涉产品700多吨。

在海门叠石桥国际家纺产业园区光荣村,68岁的沈祖平种了半辈子枇杷,头回领“身份证”,连呼神奇。5月,他家枇杷丰收在即,既喜又忧。“我家白玉枇杷口感好,但特别娇,树上现摘、快递当天到家、次日到家,口感依次递减,三天卖不掉就烂了。今年领‘身份证’,全部网上预订,立摘立发,两天全部走光!”附近客户看“抖音”上亮“证”枇杷,主动上门,他也只能说抱歉。海门常乐镇培育村草莓种植大户戴文冲也尝到甜头:“草莓、西瓜、甜瓜等,我向来不打农药,全部都贴上了合格证,销路不要太宽呀!”

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试行品类主要为蔬菜、水果、畜禽、禽蛋和养殖水产品这些风险高、消费量大的“菜篮子”产品,配送、电商等新型流通渠道率先执行。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强制性标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具有强制性。“贴合格证后,如抽检发现违反法律法规的,将交由当地农业执法部门查处。” 市农业农村局安监处处长夏沛霖表示:“不贴者,将采取不准参加各类展示展销会、不给予项目支持、不准申报绿色食品等措施,予以惩戒。”

令人欣喜的是,以“身份证”办理和查验为核心,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同时启动,正在形成管理闭环。4月14日,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专门下发通知,将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列为市区第一批合格证试点单位,由市场监管局督促把好批发环节“总闸门”,做到“货票相一致,无票不进场,无票不出场”,非本市货源的,由经营者督促源头基地(户)注册、使用南通食品安全“一票通”追溯平台并提供“一证一票”,形成下游倒逼机制。中心负责人表示,在入口处应急处置室已经建立,供有《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和《食品安全“一票通”溯源单》的车辆现场申报。实验室农残等部分检测项目,资质认定正在进行,可保障日快检600批次以上。

给农产品办“身份证”,是南通今年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系统工程的关键起步,需要百万农业经营主体、全体市民共同参与。我们相信,农业农村、市场监管、教育、民政等部门与各地勠力同心,在建立主体名录、开展培训指导、加强数据对接、强化服务站点建设等诸多方面精准施策,狠下“绣花功夫”,市民充分享有“舌尖上的安全”并不遥远。

本报记者 施晔 严春花

标签:
责编:芦艳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