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人士说她是爱心救助的“牵线人”,邻里居民说她是大伙儿心中的“大好人”,同事说她是平凡人中的“大能人”……她是罗新英,一位在南通生活的贵州老人。曾是贵州省优秀教师,退休20年来,寄往家乡400余箱衣物,花费40万余元。热心邻里事,支持社区工作,她终身铸就的善心,扑在扶贫一线,“圈粉”身边人。
“罗阿姨,快来看看喏,我给你的宝屋带好东西了。”21日中午,市区亚太苑的居民张美娟提着个满满的塑料袋来到罗新英的家,熟络地和罗新英打招呼。古稀之年的罗新英和蔼可亲、脸色红润,双眼炯炯有神,走起路来矫健有力。记者也正巧能一睹这间邻里笑称的“宝屋”。宝屋实际上是罗新英家的车库,十几平方米的空间被大大小小的打包箱堆满,还放着不多不少的二手杂物。仔细一看,有头盔、运动鞋、行李箱、书包、雨靴、雨伞……生活必需品一应俱全,不禁让人产生了疑问,这些东西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这几天太阳好,天气还不太冷,手上这几件衣服我得抓紧洗完。”罗新英不好意思地说,趁着天气好,把要寄往贵州山村里的衣物清洗干净。不一会,衣服洗干净了,她又拿起了几件已经熨烫好的衣物开始搭配起来,“这件粉色毛衣配上这条带绒的牛仔裤,那边的女娃娃正好穿。”聊天中,记者得知,罗新英在贵州山村办了一所乡村学校,取名为芭蕉小学,茅草的屋顶、镂空的泥墙,谷穗扎的凳子、木板凳做的书桌。在艰苦的环境任教37年,退休后也时常带些书本、衣物回去看看孩子们。每每寄衣物前,都会考虑到山村的实际情况搭配好,包装成袋,着实贴心。
为家乡的贫困家庭寄衣物,这件事罗新英已经做了20年。1999年3月退休后,罗新英随着女儿来到江苏,看着大城市的人们将半新的衣服随意扔弃,她心中想到了家乡的那些孩子们。罗新英回忆道,第一次寄衣物她挨家挨户敲门询问,在大家的支持下足足收集了10多箱,邮费花了近3000元。20年间,她用自己的退休工资购买孩子穿的衣物、学校的学习用品等,寄给家乡的贫困家庭,帮助他们渡过生活的难关。罗新英的善举影响着社区邻里,大家成立了“贵州捐献小组”,如今,团队成员已经有50多人。
“有事找罗阿姨啊。”这是果园社区居民常挂在嘴边的话。大家都说:“没有她操不到的心,她就像电视剧《闲人马大姐》里的马大姐,是一个闲不住的热心人。”2015年,罗新英主动要求加入说理帮项目,担当志愿者为大家化解矛盾。迎森旅期间,她积极加入“三清一靓”,上街清扫垃圾。哪里有矛盾纠纷了,罗新英必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参与调解;哪家衣服飘落了,她清洗晒干亲自送上门;谁腰疼难忍了,她拿起装备上门按摩……这样的事数不胜数,罗新英穿梭在邻里街坊间,扶危济困、乐善好施,“好人”形象愈发闪亮。一个晚上,正在洗澡的罗新英听见门口有急促的敲门声,连忙擦干身子穿好衣服一看,家住3楼的邻居黄阿姨正躺在门口,脸色蜡黄。一看情况不对,她立马拿起钱包背着黄阿姨打的赶往附院治疗,经过催吐,黄阿姨脸色好转,转危为安。原来,黄阿姨因为咳嗽,在中医院开药后,没有遵循医嘱将熬好的药一次性服下,剂量太大导致药物中毒。黄阿姨的爱人在内蒙古工作,儿子在苏州上大学,独居的她第一时间就想起向“好人”求救。
罗新英的小小“宝屋”里装满着她对他人的“小善”,她相信,“小善”能带动社会的“大善”,在世间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善洪流”。
记者仇禅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