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早晨,冷空气带来的降雨初歇,空气中弥漫着初秋的寒意。位于濠南路上的南园路18号大院内,“警民共建文明岗”志愿者徐家萍和汪镇均撑着伞,走出家门,在小区里巡查着,不时弯腰将窨井口上的树叶拾起来扔进垃圾箱。“雨下得大,窨井口要是堵起来,小区就要有积水了,必须尽快清理掉。”
“成立这个‘文明岗’,是社区的一次尝试。我们将进一步探索‘邻里+’的辐射效应和整合效应,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城东街道南园社区党委书记秦小玉介绍说,“我们要使邻里成为撬动社区治理的支点、连接社区居民的节点,实现社区治理能力更强、服务成效更实、文明程度更高。”
老小区期盼“破局”
“我们这个大院是个敞开式的老小区,没有物业公司,前后又紧靠濠南路和南园路,让我们一直都很担心安全问题。”“警民共建文明岗”发起人之一、南园路18号大院居民毛鑫泉介绍说。
更为关键的是,大院紧邻市三中,每天上学放学车辆拥挤,流动摊贩夹杂其间,让老小区更是不堪重负。“小区里的群众一直希望能够有个大改观,我们也想方设法打开这一局面。”当时毛鑫泉还是南通社区幸福邻里的理事长。
在与街道、社区积极沟通,特别是在城东派出所的大力支持下,2015年3月,“警民共建文明岗”正式设立,26名由派出所社区民警、社区社工、居民代表组成的志愿者着装上岗,组成文明巡查队、小蜜蜂广播台、义工联、小区车友会及巡逻民警夜间驿站。
“安全感”又回来了
“警民共建文明岗”的出现,让大院又迎回久违的“安全感”。
每天,城东派出所社区民警陈默玉都会利用业余时间,到大院里走走看看,和居民聊天的同时,也不忘嘱咐两句安全事项。到一些关键时间节点,她还要组织消防宣传等活动,让大院居民绷紧安全这根弦。“看着好像是多了件事儿,但作为社区民警就应该到人民群众中去,既了解他们的需求,也让他们更重视身边的安全,这样‘安全感’就回来了。”
改变更是无处不在。在志愿者们的努力下,18号大院设置门禁,发放蓝牙卡,汽车进出更有序;大院内合理利用空间,划分停车位,化解小区停车难的瓶颈;管网经过改造,水淹问题解决,墙面重新粉刷,居住更舒心……一项项变化让居民赞不绝口。
“现在小区干净整洁多了,车辆停放有序,门口道路在大家共同维护下,交通压力也小了很多,越住越舒心。”75岁的大院居民金如珍高兴地说。
放大“邻里+”效应
“警民共建文明岗”的成功尝试,并没有让南园社区停下“邻里+”探索的脚步。事实上,四年多来,社区一直在努力延伸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志愿服务到邻里,以社区邻里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重点,开展覆盖“老少困特”四类群体的公益微服务和便民服务,提高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切实做到普惠于民。
随着“文明岗”的不断见效、规范,南园社区又放大其效应,衍生出“巾帼先锋队”“双护志愿队”等志愿组织,志愿服务也不再局限于18号大院周边,而是进一步扩散,向周边辐射。“现在社区里,邻里文明新风已然形成,随处可见的红袖套、志愿者、党员示范岗和志愿者服务身影。这些构成了促进社区和谐最活跃的因素,对社区居民思想品行、生活习惯乃至思维方式都带来了深刻影响。”秦小玉说。
她表示,未来社区将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小区乱种植、车辆停放、移风易俗、矛盾纠纷等难题,进行协同治理,改善小区环境。同时,针对“老少困特”群体的需求提供专业服务,并组织社区热心居民开展邻里敲门,小老人关爱老老人等互帮互助服务。“我们将整合社会力量,激发社区邻里原生动力,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共建共享共治的治理格局。”
本报记者 陈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