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南通: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
2019-09-25 09:18:00  来源:南通日报  
1
听新闻

  传统砖瓦平房 一代人留下难以割舍的居住回忆

  

  新中国成立初期,南通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普遍较差,三代人挤住同一间房的情况屡见不鲜。改革开放以前,南通人的住宅大多以砖砌平房为主。

  “那时,喝水要压井,做饭要抱柴火挑煤球,大家对住房的要求普遍不高,能遮挡风雨就不错了。”提起过去,市民支海群的父亲感慨万千。支海群回忆,小时候一家人住在陆洪闸明星村,砖石结构的平房散热不好,炎热的夏夜只能坐在院子里纳凉。暴雨天气,侧屋漏雨墙角渗水,没法安然入睡。

  后来,国家实行公房福利分配制度。然而随着城镇居民人口增加,福利分房面积小、无独立卫浴、配套不完善等问题显露,这一制度开始难以满足居民更高水平的生活需要。

  1994年,国家决定将公房实物分配改为货币工资分配。建立面对中低收入家庭的保障性住房和面对高收入家庭的商品房,并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传统福利分房被商品房取代,新住房时代来临。

  40年住房制度的改革,伴随着市民住房品质的升级。从简陋平房到成套楼房、从中小面积到中大户型,无数家庭离开了不到20平方米的蜗居,搬进宽敞明亮的小区。对很多老南通而言,传统平房、砖瓦房的日子虽已远去,但无数人曾在那里结婚生子,也留下了难以割舍的记忆。

  让居者有其屋

  南通特色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形成

  “新小区环境好交通便利,老爹能在这里好好安度晚年了。”2012年11月,支海群家拆迁,搬进紫东南苑129平方米的新房。

  2008年以来,南通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工程,优化市民居住环境,取得重大成效。截至2018年底,市区已完成其中69个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

  2000年,南通市在全国率先改进了经济适用住房分配办法,从“补砖头”变为“补人头”,变原来的政府统一组织实施建设经济适用住房为政府发放政策性货币补贴。2000年10月8日,《南通市区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出台,同年12月底,市区首批17套廉租住房交付入住。2005年,南通市在全国率先将保障对象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2010年,南通市又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经济适用住房保障范围。

  住房制度的改革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让南通的商品住宅开发建设不断提速,具有南通特色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伴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支海群一家人的生活质量逐步提升。告别了锅炉厂的工作,支海群每月能领到1000多元退休金,女儿季金燕成为苏通园区一名小学老师,今年11月就将与相恋3年的男友步入婚姻殿堂,搬入万科城市之光100平方米的新房里。“这是一套精装修房,格局方正采光好,卧室还有飘窗,面积不大但很温馨。”想到未来,季金燕满脸幸福。

  住宅品质提升

  现代小区融入更多人文科技元素

  “搬过这么多次家,但有书屋的小区还是头一回。小区本身环境优美,添了个书屋更觉有文化气息。”周阿姨是金鼎湾小区业主,也是博雅书屋捐书志愿者之一。小区物业中心与业主委员会合力,成立文化阅览室,种类齐全,内容丰富。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居民转变为业主,与物业一同管理小区。这一新型的物业管理服务模式,使小区在原有物质基础上,增添不少人文情怀。

  如今,我市商品房还融入了绿色科技等元素,地源热泵系统、毛细管网辐射系统、24小时置换新风系统、外墙保温系统……崇川区金茂府用“十大科技体系”打造“恒温恒湿恒氧”的绿色智慧科技住宅。南通住房在不断向节能环保的宜人居家环境转变,高品质、宜居便捷、生态文明的住房涌现。

  房是壳、人是核。有熟悉亲切的邻居老友相伴,新区新房也不缺暖意。流动变迁的中国,有家人的陪伴房子才有了温情。70年,南通人的住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而70年,南通人邻里之间的温情始终如一。

  本报记者 蒋娇娇 实习生 秦鑫焱

标签:
责编:胡悦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