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年前,海安、宁蒗开启了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先河。此间,两地持续开展教育合作,先后有281名海安教师踏上西部支教征程,铸就了声名远播的“宁海模式”。如今宁蒗已成为丽江乃至云南教育的一面闪亮旗帜。“是海安老师让我们获得了文化翻身”,宁蒗人民说。
结缘
“木材换人才”海安“舅舅”踏上支教路
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俗称小凉山,地处云南、四川交界的莽莽群山之中,是国家级贫困县。治贫先治愚。1987年,时任宁蒗县委书记阿苏大岭来到曾与宁蒗有过木材贸易的海安县考察,海安高质量的教育引起阿苏大岭的注意。
经协商,宁蒗决定整体引进海安教育机制,并面向海安群体引进教师办一所示范性新型学校。作为互惠条件,宁蒗每年支持海安发展教育部分急需木材。这就是阿苏大岭当初的“木材换人才”计划。
海安老师前往宁蒗的车票
于是,1988年8月,35名海安骨干教师踏上西去支教的征程。1988年9月1日,以两地地名命名的"宁海中学"建成开学。临时住地没有水,饮用水得趟沟越坝到数百米外一桶一桶往回抬;海拔高、沸点低,饭煮不熟,常以土豆充饥;语言障碍,互相听不懂,无法沟通……一位年轻老师在日记中写道:“抬头是无尽的山,低头是泥泞一片。只想家、想家……可最终还是想到了此行的责任。”
1993年,宁蒗海安两地合作由初中延伸至高中,53名海安老师加盟宁海民族中学,次年在宁蒗就产生了丽江地区的高考文科状元。对宁蒗来说,这是破天荒的,宁蒗人惊喜不已。阿苏大岭曾满怀深情地说,海安教师是宁蒗12个民族的亲人,“是孩子们的舅舅,是宁蒗各族人民的舅舅!”“舅舅”这个称谓在当地了不得,是对海安老师的最高尊重。
坚守
31载接力奋斗 “宁海模式”影响深远
当初也许无法预料,这场跨越时空的牵手会延续31年的漫长时间。当木材供应不再紧张,宁蒗县因水土保持禁伐森林后,由“木材换人才”的朴素协议,演成一个个真情奉献的动人故事。
2001年,通过严格选拔,海安县政府确定丁爱军、蒋蓉夫妇为第三轮赴宁蒗支教的教师。连续5轮整整15年,夫妇俩扎根小凉山,以苦为乐,把青春和爱奉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被称为支教战线上的“最牛钉子户”。15年间,丁爱军共培养出4个高考宁蒗县第一名、13个高考英语全县单科第一名、12个班英语高考人均分全县第一、980多人升入高等学校就读。
2016年4月11日,海安县长顾国标(现任海安市委书记)代表海安县人民政府签署第九轮支教协议。新协议有新精神:在宁蒗民族中学创建“海安班”,培养宁蒗优秀学生,引领宁蒗民族教育再创辉煌。
“把最优秀的教师派到宁蒗”,“为兄弟民族培养更多的高端人才”。报名、考试、遴选,海安教育局从严把关,择优选派支教教师。在宁蒗,“海安班”三个字似乎有着无限魅力,就像漫山遍野的索玛花昭示着春天。原来首选昆明和丽江的优秀初中毕业生,如今争着去读“海安班”。
“海安班”成了一面旗帜,一个榜样。第九轮支教教师徐爱辉通过微信朋友圈集资18万元,设立奖学金,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的困难。高三学生英语听力考试成绩差,石朗俊老师倡导成立爱心服务队,多方筹集资金为学生配备MP3,强化听力训练,少数民族子女听力考试整体水平得以大幅提升。
海安老师在学生家中家访
手绘家访地图
从第一轮到第十轮,已经过去31年。31年来,海安群体支教在云南影响深远,被誉为“宁海模式”。“宁海模式”的基石是“宁海精神”,即“敢为人先、知难而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争创一流”。
奇迹
曾经倒数第一的宁蒗孩子圆了“清华梦”
“山水一程,三生有幸,感谢海安老师们对我们的付出……我是魏敬钰,我正站在武汉大学标志性的牌坊前为您祝福。”“我是杨昌华,我在清华大学祝福老师”。在刚刚过去的教师节,“海安班”班主任李忠东收到了特殊的礼物:刚刚送走的毕业班孩子们,从全国各地的高校送来了节日祝福,短短7分钟的视频,让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师竟有点泪花闪烁。
今年6月底,宁蒗县委、县政府发来喜报,宁海民族中学“海安班”学生包揽丽江市理科高考前四名,班级均分605.4分,名列丽江第一。记者了解到,全班52名学生,49名考上一本,其中3名上了清华北大,还有3名考上二本。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在宁蒗人眼里是个奇迹。
学生们对老师的祝福
31年前,宁蒗的教育连年列丽江地区倒数第一,全县没有一个人考取本科。即便是考上大中专的,不少也是因民族政策照顾加分而被录取。历年中考平均分数,宁蒗与其所在的丽江地区周边县市相差竟达100分。1988年宁海中学招生,摸底考试成绩一出来,人人傻了眼。初一新生的基础竟然达不到沿海地区小学四年级的平均水平,很多学生连四则混合运算都不会。
如今,在海安老师的带领下,宁蒗连续多年夺得丽江地区高考升学率第一。31年间,海安老师累计为宁蒗培养教师350多名,培养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2万多名,大学、中专生1万多名。3万多名宁蒗贫寒子弟通过教育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也改变着家乡的面貌。
2019年9月,第10轮共21位海安老师已经站在宁蒗的讲台上。“为海安人民争光、为宁蒗人民造福”,海安老师们牢记着这一光荣的使命,用一行行坚实的脚印,踏出支教事业的辉煌之路、架起民族团结的友谊之桥!
中国江苏网记者芦艳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