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邓亚光:首创劲性复合桩技术填补国际空白
2019-07-29 09:56:00  来源:南通网  
1
听新闻

  

  ■他连续37年埋头推进桩基技术创新,获得70多项专利。“劲性复合桩技术规程”经住建部批准,成为国家行业标准。

  邓亚光(上图中),江苏劲桩基础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打造劲性复合桩技术+智能信息化技术融合产业链,为地下桩基注入“神经元”。今年1月,他参与完成的“复合地基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一个LNG储罐的桩基工程要求达到的单桩承载力约1200吨、水平承载力100吨,用传统的钻孔灌注桩工艺,每个罐的桩基成本至少要六七千万元,30个罐就需要21亿元。使用劲性复合桩技术能节省成本近三成,且工程质量更有保证。”谈到他潜心研究成功的劲性复合桩技术应用前景,邓亚光难掩兴奋。他介绍,这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业、高层建筑、交通、水利等工程,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邓亚光表示,这项技术在新能源地基处理工程领域也将大放异彩。

  桩基是深埋地下的隐蔽工程。劲性复合桩技术则是一场颠覆传统地基基础领域的革命,邓亚光为此埋头钻研了37个年头。1982年7月,他从南京建工学院工程地质专业毕业后一直在这个领域埋头探索创新。

  江苏沿江沿海地区是淤泥质软土,含水量较高、层厚差异较大,在这种复杂的地基中采用单一的地基处理方法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会发生工程质量事故。

  发现这一弊端后,邓亚光踏上寻求“1+1>2”的复合桩基探索之旅。“800毫米直径15米长的水泥土桩打在土里,只有50吨的承载力,管桩400毫米直径12米长单独打只有100吨的承载力,两个桩加起来只有150吨的极限值。在水泥土桩里面打入管桩,形成复合桩承载力可达450吨以上,达到‘1+1>6’的神奇效果。”邓亚光说。1999年起,他与同济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相继攻克了工艺创新、设备研发、固化材料开发等领域的30多个难关。一次次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他,从我国不同的地质出发,独家开发了与劲性复合桩技术施工相配套的纤维水泥土、微膨胀水泥土、絮凝水泥土、海砂膜袋水泥土等高性能水泥土,运用到不同的地质工程施工中去,与劲性复合桩一起抱成团,原本松软的原位土聚合加固成岩石级水泥土。

  5月22日,国家水利重点工程常州新孟河奔牛水利枢纽工程施工现场,5套劲性复合桩打桩机械同时作业,每套设备有两台桩机,蓝色桩机打完水泥土搅拌桩后,黄色桩机再向其中压进芯桩,完成一个桩位的施工仅需40分钟。“我们根据不同的土质和含水率,分别采用不同的工艺技术,黄土层运用喷水泥粉搅拌,淤泥质软土运用六搅三喷技术,这样使水泥土桩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和承载力。这种高压旋喷干法搅拌工艺是我们的独创。”邓亚光说。

  近20年来,邓亚光不断赋予复合桩智能化、信息化的新功能,将单纯的传统机械化施工演变为复合桩+智能信息化技术融合的产业链,为深埋地下的桩基注入“神经元”,让其有了感知力。“以前的桩基处理参数只能粗略估算,往往是承载力远远超过工程需求,浪费了建材和能源。”现在通过在桩基中植入感知元器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后的全生命周期中对工程进行监测和调控,既可确保大型工程的安全,也更加节能环保。

  “劲性复合桩技术不断成熟的20年,也是我们国家基础建设飞速发展的20年。”邓亚光说,自己研发的劲性复合桩技术赶上了最好的年代。为了不断革新技术,身为企业董事长,他每年有一半时间“泡”在工地一线,发现问题、寻找对策,不断完善智能化的劲性复合桩施工技术体系。

  目前,这项由中国人自主发明的高效低成本绿色施工技术,在国际上引起关注,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的同行相继前来考察取经,与邓亚光洽谈引进这项技术。

  今年1月,江欢成和龚晓南两位院士工作站花落劲桩公司。“依托院士工作站,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不断赋予它新的功能,让劲性复合桩技术走向世界。”邓亚光踌躇满志。

  记者 杨新明 袁晓婕

标签:性复合桩;承载力;泥土
责编:胡悦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