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5月28日南通讯 “刚出笼的包子咧——新出的蚕豆嘞——”每天晨曦初露,里下河名镇曲塘就会在一片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中醒来。抑扬顿挫的吆喝,唤醒的不仅是街市,还有一行行或深或浅探访的脚步。
“曲水流涟,荷塘月色。”走进古镇傍水绵延的石板街,仿佛寻梦梦里水乡。随便问路一个当地人,都会客气地指引。那语气清淡如幽幽里下河水,但骨子里的自得却从嘴角藏不住的笑意中流露出来,让你不经意间对古镇充满了好奇与敬意。石板街最繁盛时期,约是解放后的30年,那时街道上遍布着缝纫店、理发店、开水炉子、茶肆酒楼等等,逢年过节常有万人空巷的盛景。
沧海桑田,时至今日,石板街上的屋舍多已人去楼空,却因老街的古朴与安详,成了独特的曲塘一景。石板被无数脚步摩挲得光洁透亮,街边的古典苏派建筑以一种雍容、慈爱的老者姿态静观人来人往,国营商场的朱红招牌仍倔强地挺立在老街中央,巷道深处的老浴室还保留着怀旧的装潢……通扬河畔诉相思,石板街上怀故情,守着老宅的长者们,静坐在小屋的一隅,追忆着石板街的过往,丰盈了闲适的老年时光,这种悠然的氛围令久处都市喧嚣的人们向往不已。老街深处流传着一个新鲜故事:某天斜阳西下,在一湾水边,有两三人指指点点,驻足流连。村民走近,以为晃了眼神,“这不是常在电视上看到的老书记嘛?!”原来,在南通主政多年的老书记,专门赶在离任来此圆梦,实地领略魂牵梦萦的里下河风情。
不独是老书记,“曲水流涟,荷塘月色”,是许多外地人心心念念的世外桃源。穿行其间,只觉恍如隔世,在曲径通幽的禅意中流连忘返。游人的脚步与沧桑的石板撞击,奏响一曲曲美妙乐章,似有现代与历史对话、本土与外地交流的深意。沉淀着厚重历史文化的石板街,成了曲塘的文化名片,曲塘的经济和民生的发展,因此有了底蕴。
穿过石板街往南,便走进了现代街区,探访的脚步声、车辆的鸣笛声、学校的读书声合成一曲现代交响乐。听着,看着,走着,品着,让人如沐春风。智者乐水,水韵曲塘走出了许多文人墨客,譬如红学家——蒋和森、何永康。红学公园让无数读者慕名而来,踏着前人的研究足印,走出自己的文艺道路。曲塘的教育优质,英杰辈出。曲塘小学“读书便佳,为善最乐”的校训烙印在学子心头,让他们实现了学业、品性的双重提升。于是,许多来曲塘探访的外地人,被其人文气质和教育资源吸引,在这宜居宜业的小城扎根,成为“新曲塘人”。在浓厚的历史气息、热烈的现代氛围和开放的发展可能中,他们寻求到灵魂的立身之处,实现了内心的安宁与归属,终究不再身是客,直把他乡作故乡。现代街道里生活着的新老曲塘人共同奋斗、和谐相处,曲塘的经济和民生的发展,因此多了助力。
初夏的晚风从桥头吹过,荡漾在古典与现代交融的曲塘小镇;夕阳的余晖从天际洒落,浸染着曲水人家的万家灯火。街旁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下班的人们称两斤卤味,穿过新街区,经过老路口,欢欢喜喜回家去了。年轻女子的朱红色高跟鞋与青褐色石板街碰撞,慈祥老妇的藏青色老布鞋与亮黑色柏油路摩擦,一起跟着曲塘的发展脚步,走出一路坦然,更走向一路繁荣。(徐静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