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3点,午休后的环卫工罗颖手拿清扫工具出现在如东县城解放路上,烈日下,不停地挥动扫把,不一会儿,汗水淋漓。半个小时后,她水杯里的凉开水喝光了,来到不远处的环卫工休息亭,从饮水机上往水杯里注水。
“我们环卫工的防暑降温工作非常到位,进入高温季节,上班时间改为上午6点到10点半、下午3点到6点,歇息点除了休息亭之外,还有县人行与总工会在各银行网点建立的爱心驿站,随时随地可以享受清凉。”罗颖开心地说。
近几年来,如东大力改善环卫工人的工作环境,专门为奋战在高温环境下的500多名环卫工人建了休息亭,配置电风扇、电冰箱、饮水机、微波炉和防暑药品,让环卫工人吃上了热饭、热汤和开水。
当天上午10点,随着一阵放工号响起,海启高速如东段的2000多名建设者放下手里的工具,陆续离开热浪袭人的工地,回到装有空调的宿舍休息。下午3点,他们忙碌的身影又出现在工地上。“我们夏季作息时间也改了,早上5点至10点上班,下午调整为3点到7点。”农民工韩亮华说:“我们农民工与正式工一样的待遇,都住空调房,干活儿劲头十足,不像过去住在工棚里热得吃不消,一到夏季完成工作量就大打折扣。”
菜肴换成清凉可口的品种,绿豆汤送到工地,在如东县100多个建筑施工工地上,战高温、赶进度的数万建设者成为落实“提早上班、推迟下班、午休延长”措施的受益者。
生产玻璃器皿的南通力诺玻璃器皿有限公司烧制车间工人白存权在火炉前作业了半个小时,在工友把他替换下来后喝起了绿豆汤。“我们从事玻璃烧氧工作,炉子上的温度高达1600℃,器皿坯温度有700℃,我们手工用钳子夹的时候,尽管两台大功率排风扇把热量吹走了,但感受得到温度仍然超过40℃,公司采取两人半个小时轮换上班制度,让我们不再热得吃不消。”
近几年来,如东县企业加快智能化步伐,高温作业凡是能用机器人的都用上了机器人。有条件的企业,为每个生产车间和工人宿舍安装了空调。
“到了10点钟,赶紧回去歇歇,万一中暑了,你儿子、儿媳妇都要从上海赶回来服侍你,冒险多干点活儿反而划不来。”29日上午9点40分,大豫镇丁家店村40组的“网格长”施元衡骑着电动车挨田巡查督促田间劳作的邻居避暑。跑到李美琴的田头,看到老人还在玉米地里拔草,就把她劝回家里。
丁家店村40个组3000户,在家务农的都是老年人,他们存在侥幸心理,今年5月开始,村板凳宣讲队走村串户宣讲防暑降温的具体措施,运用案例教育村民增强防范意识,40名“网格长”每天巡查监督村民把防暑降温工作做到家。 本报记者 杨新
昨天下午3点,午休后的环卫工罗颖手拿清扫工具出现在如东县城解放路上,烈日下,不停地挥动扫把,不一会儿,汗水淋漓。半个小时后,她水杯里的凉开水喝光了,来到不远处的环卫工休息亭,从饮水机上往水杯里注水。
“我们环卫工的防暑降温工作非常到位,进入高温季节,上班时间改为上午6点到10点半、下午3点到6点,歇息点除了休息亭之外,还有县人行与总工会在各银行网点建立的爱心驿站,随时随地可以享受清凉。”罗颖开心地说。
近几年来,如东大力改善环卫工人的工作环境,专门为奋战在高温环境下的500多名环卫工人建了休息亭,配置电风扇、电冰箱、饮水机、微波炉和防暑药品,让环卫工人吃上了热饭、热汤和开水。
当天上午10点,随着一阵放工号响起,海启高速如东段的2000多名建设者放下手里的工具,陆续离开热浪袭人的工地,回到装有空调的宿舍休息。下午3点,他们忙碌的身影又出现在工地上。“我们夏季作息时间也改了,早上5点至10点上班,下午调整为3点到7点。”农民工韩亮华说:“我们农民工与正式工一样的待遇,都住空调房,干活儿劲头十足,不像过去住在工棚里热得吃不消,一到夏季完成工作量就大打折扣。”
菜肴换成清凉可口的品种,绿豆汤送到工地,在如东县100多个建筑施工工地上,战高温、赶进度的数万建设者成为落实“提早上班、推迟下班、午休延长”措施的受益者。
生产玻璃器皿的南通力诺玻璃器皿有限公司烧制车间工人白存权在火炉前作业了半个小时,在工友把他替换下来后喝起了绿豆汤。“我们从事玻璃烧氧工作,炉子上的温度高达1600℃,器皿坯温度有700℃,我们手工用钳子夹的时候,尽管两台大功率排风扇把热量吹走了,但感受得到温度仍然超过40℃,公司采取两人半个小时轮换上班制度,让我们不再热得吃不消。”
近几年来,如东县企业加快智能化步伐,高温作业凡是能用机器人的都用上了机器人。有条件的企业,为每个生产车间和工人宿舍安装了空调。
“到了10点钟,赶紧回去歇歇,万一中暑了,你儿子、儿媳妇都要从上海赶回来服侍你,冒险多干点活儿反而划不来。”29日上午9点40分,大豫镇丁家店村40组的“网格长”施元衡骑着电动车挨田巡查督促田间劳作的邻居避暑。跑到李美琴的田头,看到老人还在玉米地里拔草,就把她劝回家里。
丁家店村40个组3000户,在家务农的都是老年人,他们存在侥幸心理,今年5月开始,村板凳宣讲队走村串户宣讲防暑降温的具体措施,运用案例教育村民增强防范意识,40名“网格长”每天巡查监督村民把防暑降温工作做到家。 本报记者 杨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