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7月4日讯 通常情况下,市民都会“谈癌色变”,事实上,很多人忽视了另一个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沉默杀手”——心脏疾病。心肌梗死、脑溢血等突发性心脏疾患造成的猝死事件,在人们的身边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夺走了一个又一个患者宝贵的生命。“作为通大附院的医护人员,我们有责任履行救死扶伤职责,为江海百姓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心脏守护线,战胜形形色色的各种心脏疾病。”通大附院副院长施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小小微信群成为“生命守护神”
24小时待命时刻准备救援
“患者王女士,女,62岁;心电图结论,窦性心动过缓,室性早博,ST段改变……”这是6月25日,记者在通大附院看到的一张《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心电图报告单》。这名患者在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下,化险为夷。
而在此前几个小时,这名患者突发胸痛不适,相关信息被发送至通大附院胸痛中心微信群后,值班人员立即通知相关医生做好接诊准备,第一时间采取对症治疗措施。
鲜为人知的是,通过附院胸痛中心微信群这一接诊平台,一个又一个突发心脏恶疾者被医护人员成功施救,宝贵的生命得以挽回。
通过创建胸痛中心微信群,一举涵盖通州、如东、海安、如皋、海门等县区的120急救中心,和当地急救人员实现“无缝对接”,为周边县区胸痛病人成功开辟出“一站式”急诊PCI手术的“绿色通道”。
“通常情况下,急性心梗的发作时间并不固定,但是,往往多发于深夜和凌晨,因此这个微信群是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都有人值守关注,发现求助信息,随时随地做好接诊救治准备。”通大附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吴翔向本报记者介绍说:“一旦有急性心梗病人发病,医护人员会被立刻发动起来;如果人手不够,即便是在家里已经睡觉休息的,也要立刻喊醒赶过来,疾病不能等人!”
吴翔向记者介绍说,急性心梗最大的挑战,并不是疾病或手术;在当前科技条件下,进行心脏介入植入支架手术已经完全成熟,最大的挑战,除了抢救时间还是抢救时间。除去路上接患者所需的时间外,往往还需要医院在半小时内完成手术前的所有准备工作。由于时间极为紧迫,为此,通大附院对待这类突发心脏疾患都开辟了“绿色通道”,救护车可以直接开到手术大楼楼下,无须再走急诊流程。“最快的,曾经10来分钟就上了手术台。”吴翔介绍说。
附院成为全市首家中国胸痛中心
胸痛救治水平达到国内先进
你知道吗?2016年5月,通大附院成立了胸痛中心,整合心血管内科、急诊科、呼吸内科、心胸外科、影像科、检验科等多个学科,建设具有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的胸痛区域协同救治网络。
2017年5月,通大附院又成为全市首家中国胸痛中心,标志着医院在胸痛救治方面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你知道吗?以拿到中国胸痛中心为发轫,去年以来,通大附院又先后拿下“中国心衰中心”“中国房颤中心建设单位”“中国心源性卒中防治基地建设单位”等一系列“国字号”的称号,由此,成功打造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守护江海百姓心脏的、多兵团联合协同的“作战体系”。
“‘体系化’‘集群化’‘规范化’的背后,体现的是通大附院的实力和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南通及周边地区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成功率。”吴翔说。
吴翔以“心衰中心”为例进行了介绍。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其发病率不断增高,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是21世纪主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被称为心血管领域尚未被攻克的“堡垒”。作为南通地区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强的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房颤射频消融、冷冻消融、左心耳封堵术等心血管内科先进技术,已在通大附院常规开展。
而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成为中国心衰中心之后,通大附院将通过组建多学科管理团队,推行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模式,实施以“心衰指南”为依据的规范化诊疗和患者长期随访管理,进一步提高心衰的诊治水平。
承担指导重任提升地区诊疗水平
建立协作关系造福基层患者
通大附院心血管内科有着一个卓越的医疗团队。全科共53人,其中心血管临床医师28人,心血管临床医师均具有硕士以上研究生学历,其中教授或主任医师共12人,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8人。
目前,心内科包括心血管内科一病区、二病区及CCU病区共计100张固定床位,设立心衰床位8张。
在项目开展上,拥有冠心病介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快速性室上性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房颤射频消融的介入治疗,单腔、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心衰同步化治疗的三腔起搏器(CRT-D)植入术、体内除颤复律器(ICD)植入。同时,常规开展有创血压的检测、临时起搏器植入、心导管检查等。
在科研方面,拥有专门的心血管病研究所,具备专职研究人员和专用研究设备,承担多项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及部分临床心血管项目检测,获得多次省级、厅级、市级科研成果奖。与江苏省人民医院、沈阳军总、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及以色列创新团队在心衰、冠心病、房颤方面进行横向联合研究及合作。
在教学方面,心内科是恢复高考后全国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权单位,同时近年来已获得大内科博士研究生学位的培养及授予权。
“我们还承担着对口支援周边基层医院发展的重任,”吴翔向记者介绍说,“具体地说,我们的几大中心还要指导周边地区医院开展相关业务,提高诊治能力,救治更多的心脏疾患病人。在具体操作上,一是附院专家走出去,到周边医院指导心血管专科的建设;二是邀请医疗界同行走进来,共同探讨学术问题,提升整体诊治水平。”
在通大附院几大中心牵头引领下,如今各家县级医院多已拥有自己的胸痛中心。通大附院还与南通地区18家医院签订协议,建立了心衰中心和房颤中心的协作关系。
“这样一来,基层患者的救治时间被有效缩短。患者病情发作后,可以第一时间在家门口的县级医院获得及时救治。”吴翔表示。
记者周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