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6月21日讯 1998年3月31日,当招募江海志愿者的消息发出后,设在江海晚报社的热线电话顿时热闹起来,报名电话一个接一个。当时在江花律师事务所工作的殷红芬幸运地成为第一个打来电话报名电话的志愿者。20年来,她利用自己的专业,一直默默为市民提供法律援助,也凭借自己的爱心,影响了一批好心人加入江海志愿者大家庭——
看到招募信息,毫不犹豫地拨通电话
当年,为了精准地为市民服务,首批江海志愿者招募对象主要在法律咨询、医疗保健、水电气维修、家教、家政服务领域。当时,殷红芬在江花律师事务所工作,专业正好符合招募要求。“当时并没有志愿服务的概念,只是觉得自己的专业符合要求,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去做些好事,所以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殷红芬说,“不过,我也没想到会成为第一个报名的志愿者,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幸运。”
律师的责任感或许是与生俱来的,在成为江海志愿者之前,殷红芬已经在默默地进行志愿服务了,主要的服务对象便是需要法律援助的弱势群体。殷红芬回忆说,在自己工作初期,遇到一个工伤案例。一个贵州姑娘在南通一家纺织厂务工时不慎将左手压伤,导致五级伤残。当时,由于纺织厂不愿赔付,这位贵州姑娘投诉无门,全家到厂里闹事,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纠纷。得知此事后,殷红芬主动请缨,免费为这位贵州姑娘提供法律援助。由于这个案情比较清晰,事情得到圆满的解决,贵州姑娘也顺利拿到了补偿款。
为了感谢殷红芬,贵州姑娘用右手绣了一双精美的鞋垫送给她。拿到鞋垫后,殷红芬很感动。她说,这份珍贵的礼物是对她最大的认可,也成为她坚持下去的动力源泉。
爱心产生引力,受助者也成了志愿者
加入江海志愿者服务站后,殷红芬和首批志愿者的信息向社会公开,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寻找相应的志愿者。另外,江海志愿者服务站还会定期举办广场服务,这让殷红芬一下子忙碌起来。“有了江海志愿者的身份,我觉得肩上的责任感更强了,每件事情都想做得更多。”殷红芬说。
在自己20年的志愿服务经历中,殷红芬对一位名叫田建凤的女子印象深刻。当年,罹患鼻咽癌的田建凤在手术中被切除了右脸,除了病痛的折磨,她的爱人也提出离婚,一系列的变故让田建凤不知所措。
得知田建凤的情况后,殷红芬一方面安慰她,一方面积极收集材料,为她提供法律咨询,并代理诉讼。不多久,田建凤的离婚案子了结,她的生活渐渐恢复平静。令殷红芬感动的是,田建凤向她提出加入江海志愿者队伍,也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殷红芬回忆说,这么多人生不幸,对一个女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也许是自己的志愿服务不仅帮她解决了生活里的麻烦,也温暖了她的心。
在当时的江海志愿者队伍中,女性并不多,殷红芬和田建凤互相鼓励,互相交流,成为了好朋友。通过这件事,殷红芬对志愿精神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她觉得,每一次志愿服务的过程,或许不仅仅是帮助了有需要的人,还可以影响周边的普通人,让他们加入志愿者队伍来。“也许,这就是江海志愿者爱心不断线,并发展到如今规模的原因之一吧。”殷红芬说。
奉献也有收获,团队像温暖的大家庭
以前是“单打独斗”,加入江海志愿者服务站后,殷红芬的身边多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她觉得,这也是自己参与志愿服务所收获的宝贵财富。
殷红芬说,第一批志愿者为市民提供法律咨询、医疗保健、水电气维修、家教、家政等服务,志愿者也来自社会方方面面,其中有律师同行,也有医生、老师,还有普通的工人,虽然以前大家彼此不了解,但通过一次次志愿服务,大家都成了知心人。
令殷红芬感到温暖的是,在进行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其他志愿者的帮助。殷红芬说,与大家建立了联系后,家中遇到一些麻烦事就不愁了,只要说一声,总会有好心人来帮忙。“大家嘘寒问暖,就像是一家人。”殷红芬说。
当年,通过自己的努力,殷红芬获评第一批“十佳江海志愿者”,而后,她又获得江苏省人民满意的律师称号、市政府“双争行动”先进个人。如今,殷红芬已经从一个稚嫩的律师,成长为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没有改变殷红芬的初心,她将志愿服务的精神融入到自己所办的每一件案子中去,让志愿服务成为了自己一生的习惯。
记者 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