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6月20日讯 流浪及生活无着人员在救助站的生活如何?他们又是如何被护送返乡的?昨天是全国救助机构开放日,100余名热心市民、学生志愿者、数字化城管监督员及秦灶街道工作人员应邀来到市救助站,参观该站的救助区、少年儿童保护中心等区域,详细了解流浪人员在救助站的生活。
来自江西省抚州市黄冈村的黄经理有轻微智力障碍,两年前和父亲发生矛盾后离家出走。一年多前,他来到南通,白天捡垃圾,晚上四处露宿。今年6月14日,市救助站接到市民电话反映,在市区体育公园附近发现露宿者,工作人员立刻赶到现场,将黄经理带回站里。因为与家人的矛盾,黄经理拒绝了救助站护送返乡的建议。今年端午节,救助站为每位在站人员准备了粽子,吃着香甜的粽子,黄经理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向工作人员提供了家庭地址信息,凭借这些信息,市救助站成功联系到了他的家人。对方表示,黄经理两年杳无音讯,家人十分焦急,工作人员决定,近期即护送他返乡。记者了解到,今年初以来,市救助站一共救助了819人,护送116人返乡与家人团聚。
市救助站站长何伟介绍,在工作中,救助站工作人员探索甄别寻亲心得,归纳了物品甄别、语言辨别、情景触动、记忆甄别等10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因年老、年幼或精神异常、智力障碍而无法提供身份信息的受助人员的寻亲率。去年该站救助智障、精神异常、老年性痴呆等特殊对象共231人次,其中身份信息不明的88人次,通过反复甄别,其中86人确认身份,被平安护送返乡。(记者袁晓婕 通讯员方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