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海门特色节地增效模式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彰
2018-05-09 10:1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5月9日讯 “这里原来是一片废沟塘,通过填土复垦成为20多亩良田,每年将为我们村带来1.6万多元的收入。”昨天,海门市悦来镇信民村4组村民黄兴达指着村里的一大块耕地告诉记者。黄兴达所说的废沟塘复垦,是海门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城乡用地空间互换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海门把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该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近日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彰。

  打好盘、扩、腾、增“组合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海门土地供需矛盾加大,那么,发展所需的土地资源从哪里来?”海门市副市长周国强介绍,“我们通过盘活土地存量、拓展用地空间、实施腾笼换鸟等举措,积极拓展节约集约用地新空间。”

  去年,海门实施城镇建设用地提效工程,尽量从闲置和低效用地中“盘”出土地。推进征而未供、供而未用以及闲置土地的处置工作,引导一批低效工业用地进行再开发。2017年,海门共消化处置这类土地305宗12574亩,确保了项目用地需求。

  位于海门开发区的赫联(海门)工业园占地526亩,多幢标准厂房正在紧张建设当中,目前已有6个先进制造业项目签约入驻。由上海客商投资的这一园区就是盘活利用了当地一家破产企业的存量土地资源。

  去年起,海门积极组织开展“拆违拆破拆旧”专项行动,累计拆除整改违法用地238宗556亩。

  海门是我省唯一的陆海统筹发展试点县(市),该市合理调配陆地、海岸和海洋开发的规模、布局和时序,做好建设用地用海空间统筹利用。支持有条件的区镇配备建设高标准厂房,鼓励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通过厂房加层、老厂改造、内部整理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

  不靠拼土地资源谋发展

  “谋发展不能靠拼土地、拼资源,必须开启动力阀,突出高质量,综合利用规范用地标准、加强动态监管等手段,不断创新项目供地模式。通过培育新动能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节约集约用地驶入快车道。”周国强说。

  海门通过土地要素精准化、精细化配置,将有限的计划指标用到“刀刃上”。该市将项目划分为优先保障供地、调整优化核减供地、限制供地三个级别,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2017年以来,已将86个低质量项目拒之门外,实现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

  为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海门在全省率先探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市内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市级计划指标交易平台,有效调剂“规划空间指标、农用地指标、挂钩指标、占补平衡指标”使用。2017年以来,实现市域内指标流转交易面积1513亩,为重点项目落地提供了指标保障。

  海门还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以“不见面审批”为抓手,先后推出项目预审在线办理、用地报批“前置”变“后置”、审批管理“四大创新”、项目供地“五统一”等创新措施,实现登记发证的提速增效,服务效能明显增强。

  铁腕维护土地管理新秩序

  在严查严控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方面,海门市以铁的手腕查处“两违”,严守保护耕地红线,真正让每一寸土地都得到规范、充分、高效利用。2017年,根据国土资源部卫片执法监督检查数据,海门违法用地面积同比下降57%,特别是2017年下半年以来,基本实现新增违法用地“零增长”。

  海门全面提升“人防+技防”的土地执法监管水平,实施“慧眼守土”工程,实时监控耕地保护及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确保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早发现”“早制止”“早拆除”。

  为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海门国土局构建“一企一人”“一地一卡”全程跟踪监管模式,将项目用地从交地起纳入跟踪管理范围。以土地出让合同为依据,对竣工项目各项建设规模指标进行联合竣工验收。

  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为“底线”,海门积极推进“多规融合”,做好与城乡规划、环保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落实耕地红线保护措施,连续26年实现耕地总量占补平衡。

  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规划引领鼓励村民集中居住,海门市将农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纳入村镇建设用地控制区,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必要的用地保障,实现了国土空间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 记者冯宏新

标签:
责编:胡悦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