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崇川以园区共建为抓手深化“北大门”建设
2018-05-08 09:5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5月8日讯 “我们在崇川打造的是可可空间的3.0版本。”昨天下午,在可可空间南通创新中心,项目负责人陈宇燕自豪地介绍,“中心内既有现代化办公区,又有温馨的休闲区,还有标准化路演厅,功能非常丰富。招商启动没多久,已经吸引了包括上海思筑建筑、深圳过家家电子商务等20多个项目入驻。”

  可可空间南通创新中心由上海可可空间与崇川区联手打造,目标是打造江苏乃至全国科创示范基地。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崇川与上海共建各类园区载体6个,包括同济大学科技园南通分园、上海软件园南通分园、复客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园、可可空间南通创新中心、BU青年创新中心、复旦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上海交大“一基金两基地”,已经签约落户企业项目近百个。这些园区载体已经成为崇川吸引上海优质项目落地的梧桐树,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孵化器。

  作为南通的中心城区,崇川区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在“跨江融合发展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以科创发展为引领,以园区共建为抓手,以产业转型为重点,以项目招引为突破,通过“上海孵化,崇川转化”,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高科技成果转化区、高层次人才创业首选区,争当深化“北大门”建设“排头兵”。

  合作方竖起大拇指

  “崇川的合作团队非常专业、主动与务实,令我们印象深刻,深受感动。”同济大学(南通)科技园工程负责人王野华深有感触地说。

  说起崇川为同济科技园项目提供的各类服务与帮助,王野华的例子举个不停。在工程动工前期,崇川开发区相关部门领导就主动上门宣传相关优惠政策,帮项目申请减免了大市政配套设施费约500万元。项目要办理施工许可证,需要招标办、安监、质监、行政审批局、建设局等多个部门的审批,通常需要花费数月时间。为了加快项目开工,崇川开发区全力协调,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繁杂的审批流程,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开工。记者在项目现场看到,项目一期主体已经竣工,正在开展外立面装饰工程。王野华高兴地说,为了让园区基础设施更完备、生态环境更优美,崇川开发区主动协调,将项目南侧河道上的简便小桥改建为可以让重型车辆通过的桥梁,同时在园区西侧沿园林路对绿化带进行了大提升,极大改善了园区的周边环境。最近园区要实施强电管道穿世伦路顶管入园工程,崇川相关部门听说后又主动与市供电部门进行协调,指导并积极参与相关手续的办理。

  “崇川是同济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走出去’的第三个合作伙伴,给我的感觉,崇川的合作团队想干事、会干事,显得更热情主动、更专业懂行,我对项目成功充满信心。”王野华透露,园区还没有运营,就已经有医疗器械、新材料、视觉科技、电气科技、交通工程咨询等多个领域的企业,表示出入驻园区、投资兴业的浓厚兴趣。

  资源互补实现1+1>2

  只有把上海和崇川两地的资源要素有机结合好,才能对项目落地、产业发展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

  2017年4月28日,崇川区与上海软件园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上海软件园南通分园项目正式启动。“在上海软件园的平台上,集聚着大量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和技术成果。”上海软件园南通分园创新总监花小安介绍,与崇川的合作,就是要实现上海软件园的品牌输出、管理输出、人才输出和项目输出。“同时,园区运营也要强调‘接地气’,要善于发挥好当地各类资源的作用。”花小安介绍,上海软件园南通分园项目运作团队十分注重本地化,对南通的产业优势、风土人情、文化传统以及相关资源都非常熟悉,这对于吸引项目落地、培育项目壮大将起到很大作用。

  花小安举了一个小例子。不久前,通过上海软件园的牵线搭桥,一家企业签约入驻园区。然而,这家企业却为找不到合适的员工而发愁。上海软件园南通分园是南通青年创客联合会联盟单位,与南通的各家高职院校非常熟悉。通过这一渠道,园方很快联系到了一个大学生兼职平台,在短短两天内,组织大量在校学生到企业进行了面试考核,很快为企业招满了50人,满足了企业发展之需。

  花小安告诉记者,上海软件园南通分园充满着上海与南通融合的元素。无论是在园区“里子”和“面子”的设计上,还是在产业定位研究、配套功能设置等方面,都实现了上海资源和崇川实际的统筹融合。园区还依托上海科学院科技成果在线线上平台,建立了南通线上中心,将上海1700多项专利和南通企业多达200多页的技术需求同时上线,推动了上海的技术专利与南通企业需求的即时对接,成为实现“上海孵化,崇川转化”的有力推手。

  创新模式引来院士团队

  要想引来金凤凰,还要勇于创新合作模式。

  2017年3月,崇川区与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签订协议,合作共建“一基金两基地”。

  “一基金”,指崇川区政府设立3000万元的专项创新孵化基金。“两基地”,是在上海交大挂牌设立“崇川区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孵化基地”,对落户于崇川的创新性优秀科研成果与产业化项目进行筛选孵化;在崇川区智造信息产业园挂牌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南通)智能医疗器械产业化基地”,建设具备办公研发和生产双功能的智能医疗器械产业化基地。

  “一基金两基地”这一创新模式实施仅一年时间,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由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家、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名誉院长、生物医学仪器研究所所长陈亚珠院士为总顾问,沈国峰教授为创始人,在崇川创办的南通沈德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超声精准无创治疗系列产品。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已经完成医疗器械检测和动物实验,正处在临床和申请CFDA认证阶段。上海交大顾力栩教授也在崇川创办了精劢医疗科技南通有限公司,研发肺癌精准介入手术导航系统。以上两个项目均已获南通市江海英才、崇川区紫琅英才等计划资助。

  目前,崇川区与上海交大搭建的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转化平台中已有10个项目通过了第一批产业化项目立项名单,南通基地已落户医疗微流控、肿瘤药物体外诊断试剂、朗迈运动医学等一批高质量项目,接下来上海基地还将开展新一批项目孵化。(记者 黄凯 袁晓婕 通讯员 金驰)

标签:
责编:胡悦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