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三个关口”护航精准扶贫
中国江苏网3月6日讯 “哎,当时也是一时糊涂。村里会计看我父亲中风、家里情况不好,就提议让我父亲作为居家养老A类服务对象,这样就可以每年获得1200元。我当时也是犹豫的,可是一想每年下来也有不少,就满足了自己的私欲,心安理得地拿了三年共计3600元的国家扶贫资金。现在想想真是十分后悔。我服从组织对我任何处理。”2月初,海门市某村支部书记在面对纪委工作人员的调查时,既后悔又惭愧。最终,该村支部书记退还3600元国家资金,被处以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该村会计被处以党内警告处分。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让贫困人口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实现这一目标,各部门、各方力量必须勠力同心、久久为功。纪检监察部门作为专责监督机关,通过精准监督,把好“三个关口”,推动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入口关”保障贫困群众“真建档”。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首要前提是需要精准甄别帮扶对象,最终目的在于确保每一个真正的贫困户“不落队”、不“真贫”的“不进队”。去年5月海门市纪委组织开展了建档立卡专项督查,一方面组织全市各区镇纪委通过实地入户走访,调查摸排出疑似存在问题的建档立卡户400多户,另一方面,注重与公安、房产交易、银行等相关单位的协调联动,调阅上述100多户建档立卡户的车辆登记、房产交易、银行账户等信息,并严格比照建档立卡政策标准,共计核减掉不符合要求的105户328人。
“督查关”确保贫困群众“真脱贫”。注重日常督查和抽点督查相结合,由市纪委组织全市各区镇纪委对扶贫情况开展常规督查,范围覆盖全市8073户建档立卡户,核查各类资金信息量达28万多条。通过后台监管系统,对全市建档立卡户的收入、走访、脱贫等情况开展抽点查,对发现的500多条异常信息,督促各区镇纪委和扶贫主管部门予以调查、整改。加大对扶贫领域资金的监管与督查力度,从财政、审计、农办抽调工作人员,组建4个督查组,对全市12个镇区开展扶贫物资的拉网式核查,核查数据近6000条。通过督查发现梳理重点问题线索共16条,主要问题集中在村干部优亲厚友、评选结果不公开透明、扶贫对象动态调整不及时、扶贫物资未及时发放等方面。
“问责关”查纠弄虚作假“零容忍”。扶贫工作是党中央确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打好“三大攻坚战”,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否能够取得决胜。而扶贫领域的腐败,侵害的是最弱势、最需帮扶的群体,严重影响全面脱贫目标的实现。为此,海门纪检监察部门对督查到的问题加大了问责力度,对在扶贫领域发现的任何弄虚作假、优亲厚友等不当行为都不姑息。2017年,海门纪检督查组对发现的各类问题进行梳理,向市纪委监委移交线索68条。市纪委监委向职能部门提出监察建议2份,限期整改落实;提醒谈话61人,诫勉谈话10人,对4名责任人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党内警告等处分,用严肃的问责保障了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