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博物苑举办“寻找冬天里的果实”公益社教活动
深入自然 知识自来
中国江苏网3月1日讯 蜡梅花也有果实吗?无患子是一种神奇的果实吗?孩子们置身大自然,玩味一草一木,探索植物的奥秘世界。
2月22日,南通博物苑举行主题为“寻找冬天里的果实”的公益社教活动,原计划接纳20人的活动吸引了50余名小学生参加。
博物苑陆琴老师解释,正月在节气中已是春天,但从气候学上来看,平均气温在10℃以下还属于冬天,因此活动主要给孩子们科普的是冬天的果实。
植物是怎么过冬的?陆琴说,我们最常见的植物表现就是——掉叶子,丢掉“包袱”和“累赘”,以便安然越冬。松柏等常青绿树在其树皮和叶表面分泌出一层蜡质,既可御寒又可防止自身水分蒸发。而一些草本植物,会使用“结籽传宗”的方式,第二年再发芽生长。
果实是被子植物的雌蕊经过传粉后成长而来的。陆琴主要讲解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两类植物的区别。被子植物的种子生在果实里面,除了当果实成熟后裂开时,它的种子是不外露的,如苹果、大豆都是被子植物。而裸子植物不同,它的种子仅被一些木质鳞片所包裹,甚至连覆盖的鳞片也不存在,比如松子、银杏果。
根据果实来源与发育不同,可以分为真果、假果、单果、聚合果和复果等类别。陆琴以常用果实为例,借用PPT展示形象地告诉孩子们,单果是一朵花中仅有一个雌蕊所形成的果实,比如苹果、桃子、葡萄等肉质果,毛豆、榴莲等干果都属于单果;聚合果是一朵花中好多雌蕊都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效果,比如草莓、莲蓬等属于聚合果;复果是整个花序形成的果实,比如桑葚、无花果等属于复果。
在详解植物的传播方式后,陆琴给孩子们进行了分组,让他们一起去寻找各式各样的果实,捕捉博物苑内这个冬天的余息。
为了让孩子们的探索更有目的性,陆琴下发了一份“寻找果实”自然观察记录单。记录单分为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两部分,要求孩子们观察并记录植物的名称、果型、颜色,并将果实所属的植物大致画出。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步入苑内,细细寻觅散落在地的果实,又谨慎挪脚以防误踩植被。一会儿,有学生就觅得一串果实,拿给陆琴辨认。“这是麦冬的果实,未成熟时是蓝色的,你捡的这个是黑色的,成熟了。”陆琴说。孩子们纷纷在“记录单”上涂写,并画出了麦冬的叶丛形象。
随后他们又捡到了紫露草、南天竹、合欢树、悬铃木(法国梧桐)、马褂木(鹅掌楸)等果实。在柳杉树下,陆琴让孩子们留心观察柳杉的果实。柳杉果实褐色,呈圆球形,满是短穗状花絮。“这是裸子植物,雌雄同株,大家捡到的大多是雄球花,一般生长在枝梢上。”
万物萧索,斗寒傲霜的蜡梅仍吐露芳华。城中小学的房梓兮在蜡梅树下捡到一颗果实。陆琴说,这是蜡梅的果实。孩子们与在场家长都啧啧称奇,大多表示头一回留意到蜡梅果。蜡梅果灰褐色,椭圆形,叶背脉上有些疏微毛,剥开里面是松子一般的籽。
“前面那块草地里,散落着一种果实,圆圆的,可以当做肥皂用。”陆琴指引大家去寻找,并从孩子们捡到的果实中挑出一颗黄色的果实。她告诉孩子们,无患子果皮可以制作手工皂,呈自然酸性,在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很流行。“大家把无患子带回去,用水洗一洗,会发现有泡沫出来,可以洗手。”同时,无患子果核可以用于制作天然工艺品及佛教念珠,可谓“全身都是宝”。
通过室内室外的活动课,孩子们观察了存在于身边却被忽视的植物,研习到关于自然环境的知识,培养起科学素质,在心中播下了爱护大自然的种子。
孔子鼓励学生多读《诗经》,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张謇建立南通博物苑的宗旨在于“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博物苑推出这一系列活动已有四年了,旨在充分利用博物苑的资源,开展校外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