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南通 > 关注南通 > 正文

南通攻坚“气水土” 提升百姓获得感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7-12-26 10:57:00

  绿水青山、碧水蓝天,是大自然给予人类最好的馈赠。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肥沃的土壤,是生存之本,也是百姓对生态建设的期待。

  满足百姓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我国于2013年9月,2015年4月和2016年5月,相继出台气、水、土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落实国家部署,我市全力打好“治水、治气、治土”三大战役,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百姓获得感。

  岁末将至,南通捧出这样一份“气、水、土”治理成绩单:空气质量实现“两降一升”良好态势(年度PM2.5浓度和酸雨率下降、优良天数上升),31个省考以上河流断面优III比例67.7%,超过省定目标3.2个百分点;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100%。

  联防共治

  守护高颜值“南通蓝”

  在即将过去的2017年,记者的微信朋友圈,经常被各种晒蓝天白云的美照刷屏。

  “南通蓝”的背后,是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今年,我市完成548项大气治理重点项目,淘汰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993台。完成10台燃煤机组超低排放、5台工业炉窑整治、87家重点行业VOC治理、清洁能源替代69个、LDAR项目202个。深化VOC治理,在完成256个治理项目的基础上,又推进100家重点企业开展治理工作。

  秋冬季节是雾霾易发多发的季节。面对秋冬季颗粒物污染较多的形势,全市启动了空气质量达标“百日攻坚”行动,根据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南通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的要求,建设、城管、公安、海事等部门对照自身职责,纷纷投入到大气污染执法的行动中。

  环保部门通过交叉互查、司法联动,严打“散乱污”企业的违法行为。建设部门严控各类工地的扬尘污染,未落实抑尘措施要求的建设工程、码头堆场、拆迁工地等,一律停工整改并依法处罚。城管部门严抓露天烧烤和露天垃圾焚烧,对无烟气净化设施的露天烧烤摊点,一律予以取缔。海事部门严查燃油质量不过关的问题船舶,强化辖区在港船舶的燃油检测工作。公安部门严管市区烟花爆竹禁限放工作,严肃处理违规销售、燃放等行为,尽最大可能减轻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空气污染。司法机关密切配合,对故意停运污染防治设施或有其他偷排直排行为涉嫌构成环境污染犯罪的,迅速查实并追究刑事责任。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2月17日,我市PM2.5浓度38.5微克/立方米,绝对值全省最低,同比下降15%,降幅全省第3;空气质量指数达标率72.7%,达到省约束性目标。

  因环境质量改善明显,在全省大气污染防治考评中,我市2014年至2016年,连续蝉联大气污染防治优秀城市称号。

  “河长制”促“河长治”

  绘就水美新画卷

  滨江临海的南通,历来水润地绿,河沟纵横,水网密布,全市河道总长2.4万公里。

  一条条河流,在带来水韵灵性和财富的同时,水质如何百姓关注。通吕运河、如泰运河、通启运河,在全长295公里的流域内,留下560多处排污口,涉及化工、印染、钢丝绳等行业1000多家企业,产生了全市一半的工业废水和重金属排放。

  治水,时不我待!

  “实施‘河长制’,就是要确保河水流到哪,哪就有人管。”在全国首创将海洋生态保护纳入沿海地区党委、政府考核,17条入海河流全部建立“河长制”和“断面交接制”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今年6月1日,我市“河长”工作全面展开,市委常委、副市长从此多了“河长”新身份,市委书记陆志鹏、市长韩立明亲任“总河长”。

  在市领导示范带动下,目前,全市10个县(市)区、102个镇(街道、园区)河长制工作方案全部出台,16名市级河长、184名县级河长、1404名镇级河长、3930名村级河长等全部到位,实现了所有河道河长全覆盖。 各级河长深入现场勘察,给河道“全面体检”,建立“一河一档”,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措施,形成“一河一策”,问题发现一个、解决一个、销号一个,直到彻底整改到位。

  问题出在水里,根子却在岸上。南通传统的化工、印染、钢丝绳三个行业,多数企业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大。

  “必须用硬招数啃下‘263硬骨头’,打响‘三河三行业’整治攻坚战。”全市“三河三行业”整治动员会制定了实施违章建筑拆除、非法排口查封、污水处理提升、河网水系畅活“四大行动”计划,力争到2020年,“三河”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三行业”基本淘汰落后低端产能、基本取缔小散乱污企业。

  如泰运河,陆续搬迁关停了多家化工企业和畜禽养殖场,恢复了运河水清鱼跃的景象;通吕运河市区段,移步换景、美色流淌,成为市民休闲赏景的好去处;而曾经岸线占用严重、水流不畅的通启运河,一幅生态水美画卷也正在渐次展开。

  “河长制”促进了“河长治”。前不久,水利部督查组在通督查时评价:“南通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抓得紧、进度快、有创新、亮点多,走在全国前列。”

  系统推进

  探路土壤修复治理

  与大气、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

  随着城市产业“退二进三”,工业企业搬迁遗留涉污地块隐患增多,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块短板。

  切实加强全市土壤污染防治,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计划(方案)工作要求,今年4月18日,正式出台《南通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成为向土壤污染宣战、系统开展污染治理的重大战略部署。

  《方案》共10条44项具体工作内容,涉及44个相关部门,明确了下一阶段土壤污染防治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方案》指出,到2020年,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0%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90%以上。到2030年,全省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95%以上。到本世纪中叶,全市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9月,南通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协调小组成立。最新的消息是,我市还将建立市级土壤修复利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开展土壤修复,加强风险管控,有序组织土壤修复,并与丹麦、挪威等土壤治理先进国家开展国际合作。

  市区姚港化工区曾集聚了江山股份、宝灵化工、星辰合成材料等多家企业。2010年园区完成搬迁后,其退役场地开始实施环境调查,标志着我市土壤修复工作正式启动。

  作为南通史上最大规模的土壤修复项目,姚港化工区退役场地污染土壤修复工程对不同区块的污染土壤分别采用了常温解吸、热解吸和原位化学氧化技术处置,2016年9月完成主体工程,总修复土方量为25.7万立方米,目前正开展场地环境长期监测和绿化涵养工作。如今,途径这里,满眼的绿色也十分养眼。家住附近的万濠星城居民徐锡成感到欣慰:"我们周边的老百姓住得更安心了。"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土壤详查样品流转中心,完成全市1011个水稻、1048个土壤样品采集。排查关闭化工企业遗留地块290幅,完成23幅地块调查评估和原耀荣玻璃地块修复。

  南通日报特派记者组

标签:

责任编辑:李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