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常乐“村警促发联动”实现基层社区共建共治
中国江苏网12月20日南通讯(通讯员 陈卫忠 薛爱华) “原来我在警务室有许多困扰,样样工作单打独斗,显得势单力薄。自从启动村警促发联动机制后,我觉得在警务室上班比在派出所上班条件更为优越。现在村里排查隐患、调处矛盾,村干部、网格员、调解员都来一起帮忙,他们各有所长,发挥各自作用,工作变得容易多了。”锦程村社区民警滕建南告诉记者。常乐锦程村的这一村警促发联动机制,是常乐派出所今年在原有村警矛盾联调基础上的进一步升级,目前已成为海门全市政法系统的样板。
海门常乐锦程村以红木加工著称,辖区面积3.5平方公里,实有人口3000人,村民组33个。2016年常乐镇率先将村警联动调处机制纳入对各村居的平安综治考核,规定:凡辖区内发生5人以上群体性,支部书记未及时到达现场配合公安的,每发生一起扣200元;相关村干部未及时到现场协助处理矛盾纠纷的,每发生一起扣100元;矛盾纠纷及时处置,当季度同一矛盾未重复报警的,对应村干部每人奖50元;一年内同一矛盾纠纷重复报警的,扣50元。今年年初在原有联动调处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拓展升级,形成了五个方面的促发联动。
一是矛盾“联调”。充分利用现职村干部、退休老干部,退休教师等社会资源,建立一支义务调解员队伍,返聘当地小学的退休校长和老干部、老党员作为专职调解员,现在调解矛盾纠纷,村干部,网格员,专职调解员,网格范围内的义务调解员全部到场协同处理,大大提高了矛盾纠纷调处的及时率和成功率,当地为了矛盾纠纷报110的减少了,都愿意到警务室来进行调解,真正实现了“小矛盾不出村”。二是治安“联防”。社区警务室设立了三支队伍,专业巡防队伍,由社区民警和3名网格员、专职巡逻队员组成,义务巡防队伍由村干部、综治专干、村民组长等15人组成,社会面巡防队伍由企事业单位保卫人员10人组成,三支队伍的建立,大大减少了辖区的发案,确保了一方平安。
三是处警“联动”。把警情进行分类细化,对交通事故、火灾事故、突发事件,推行联动处警模式,一旦有警情发生,根警情的具体特点,点对点通知村干部、网格员、村民组长到现场协助处理,实现一点突发、多点支援、整体联动、高效处置,有效提高了我们社区民警处置警情的效率。
四是综治“联管”。组建网上微信群组,警务室联合综治各家定期排摸、梳理辖区内治安重点区域和突出治安问题,并通过定期网上网下联席会商的方式,群策群力、合成研判,商议确定重点整治地段、行业、部位,统一进行专项整治。通过各方面的齐抓共管,确保各层面的基层信息得到及时交流分享、基层资源得到有力整合,基层智慧得到充分汇聚。
五是隐患“联治”。锦程村由常久公路贯穿东西,是交通管理的复杂地段,农村老百姓交通安全意识薄弱,电瓶车交通事故频发,联动机制实施后,由挂村交警和村干部下社区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有效减少了农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红木加工作为锦程村村民主要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消防隐患,村干部与派出所民警同时对社区的消防隐患进行检查,随时发现,随时整改。
“实行这五个方面的‘村警促发联动’后,有效整合了基层的综治力量,降低了警务成本,最重要的是发案数量下降了,为‘平安乡镇’、‘和谐村居’创造了条件。”常乐派出所所长孙卫星说。今年3月初,常乐派出所争取党委政府,将该机制推广到全镇区并收到了明显成效,辖区现场出警量同比明显下降,一大批民间小纠纷被村干部现场化解,潜伏社会面的隐患得到及时根治,常乐镇刑事发案下降了16.7%,锦程村更是实现了全年零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