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南通 > 关注南通 > 正文

0

南通港闸“棉衣奶奶”胡玉英家庭登上“全国最美家庭”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7-11-07 12:49:00

  中国江苏网11月7日南通讯(记者李志华 通讯员王强 朱进清)随着天气的渐渐凉爽,南通市港闸区幸福街道蒋坝村社区14组居民胡玉英又牵挂起边远老少地区贫困家庭的冷暖。这几天,她的家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一群人有说有笑地在帮忙整理棉被,他们中有的是胡玉英的兄弟姐妹,有的是附近的邻居,还有社区干部。今年,胡玉英老人准备了200条新棉被、50多双棉鞋、500多件衣物,准备寄往新疆贫困地区。

  胡玉英老人走上慈善之路缘于五年前的一件事。那年的农历十月二十五,是老人70岁生日。那天,吃完晚饭,孙女带老人到街上转转。走着走着就到了市区南大街“彩虹之心义工社”收衣服的站点,老人看到不少人在捐衣服感到好奇。随后,孙女的一句话让她热血沸腾。“奶奶,我是他们中的一员呢。”原来,自己的孙女早就是义工社的一名成员,“这些收集来的衣服将捐赠给山区的贫困群众。”老人看到孙女高兴地样子,心里也痒痒的。她想:“他们这是在做好事,我也要参加。”当天回来,老人就回家找了不少衣服,叫家人开车送了过去。听说运输这些衣服去外地,义工社缺少运费,老人又毫不犹豫地捐出2000元。

  从此以后,老人成了一名义工。一年多来,她每天忙碌的不是家务事,而是骑着小三轮车奔波于附近的街道社区,动员村民捐出家里的衣服。粗略算算,一共收了上千件衣服,老人都仔细地洗净晒好打包。不久前,义工们来运这些衣服,用了8辆小汽车才全部运走。

  一次,孙女回来告诉奶奶,她们收到的东西衣服多,鞋子少。老人赶紧上街买了十几双鞋,嘱咐孙女将鞋和衣服一起发出去。老人会一手灵巧的针线活,她想:“外面买的棉鞋贵,还不如自己做的质量好。”于是,她自己动手“重操旧业”。附近鞋厂负责人听说老人在做好事,就免费送给她布料。做一双棉鞋,裁剪、滚边、上鞋帮子……一道道工序都不含糊。老人在自家二楼晒台上搭了一个工作台,每天吃完早饭,她就忙着做鞋,每年,老人都要做上数十双棉鞋寄往贫困地区。72岁的老伴也被动员起来,干起了踩缝纫机的活儿。老人年事已高,还患有痛风和哮喘病,可是只要有人打来电话捐衣服,她就骑着小三轮车上门去收。一次,花家桥村有人捎话来要捐衣服。正是炎炎夏日,老人骑着车就出了门,经过无梁殿,车子的轴承坏了,来回4小时,老人硬是把一车衣服拉了回来。截至目前,老人已捐衣物、被子5000余件,鞋子100多双。

  经由“彩虹之心”牵线搭桥,老人还资助了3名困难学生,一个来自本地,另两个来自河南和甘肃,每年资助款2600元。老人说:“只要有能力,我会一直帮他们直到上大学。”老人和老伴都是普普通通的退休工人。家里人帮她算了一笔账,这几年的退休工资,基本都花在了做好事上。在老人的带动下,不仅家人、乡亲,连不相识的陌生人,都跟着她一起参与志愿活动。老人的孙女从上大学起就是一名志愿者,如今,更是“彩虹之心”义工社的骨干。不久前,胡玉英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标签:

责任编辑:张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