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南通 > 关注南通 > 正文

0

通大附院全市首推“微移植”治疗白血病

来源:   2017-09-01 09:23:00

  中国江苏网9月1日讯 提到白血病,很多人会想到的治疗方法是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然而,在通大附院血液内科,一项造福白血病患者的“二次革命”——微移植技术正在进行,该技术的实施在全市尚属首创,在全国也处于领先水平。前不久,市民王先生作为我市接受“微移植”技术的首个白血病患者,病情缓解,顺利从通大附院出院。

  白血病作为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目前主要的治愈手段为造血干细胞移植。传统的骨髓移植模式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虽已日趋成熟,但也存在等待配型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高、移植费用昂贵的缺憾。据通大附院血液内科副主任黄红铭介绍,所谓“微移植”,是指在保存受者正常免疫功能的条件下进行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不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模式。这种方法不需对患者进行高毒性和免疫抑制性的预处理,只预先进行适当化疗杀灭体内大部分的肿瘤细胞。在此基础上,将健康供者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少量多次地植入患者体内。由于“微移植”在患者体内重建的是自己的造血,而不是供者的造血,因此移植后患者不需服用免疫抑制药物来预防排异反应,同时也避免了因免疫力低下并发各种感染。

  3个多月前,王先生住进了通大附院血液内科病区,入院时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和血小板都非常低。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他安全度过了两个疗程化疗,但他每天依旧心惊胆战,担心升不上去的血小板忽然作祟。由于骨髓库没有找到配型,患者唯一的女儿又待产期将近,斟酌之后,副主任医师王信峰采集了患者妻子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为患者进行了造血干细胞微移植。20多天后,王先生久违的血小板终于长起来了,出院后,血小板也达到了正常,血三系也恢复了。最近,当他再次来医院接受冻存的造血干细胞输注时,一切都很顺利。

  黄红铭介绍,相对于传统移植模式,微移植没有年龄限制,8岁至88岁的患者都可以进行此项治疗方式;同时,也不受亲缘、血型限制,健康人都能够作为干细胞供者,无HLA配型限制,不仅不采用致死剂量的放化疗,而且避免应用免疫抑制剂,输注造血干细胞促进造血恢复和发挥抗白血病效应,正所谓“高效低毒”。她透露,传统治疗的老年患者2年无病存活率只有不到20%,而微移植的老年患者2年无病生存率接近40%,低危中青年急性髓性白血病的6年无病存活率可达到84.4%,并且治疗费用远低于传统移植。

标签:

责任编辑:胡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