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南通 > 关注南通 > 正文

0

【砥砺奋进的五年】江苏海安:用科研兴教“盘活”教育对口支援“大棋”

来源:南通网   2017-07-24 15:46:00

  七月,青海。阳光明媚,绿意葱茏。

  一群海安教师风尘仆仆奔波2000多公里,亮相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西寄宿制学校的讲台。在多功能厅讲授四年级数学《可能性》一课的,正是江苏省海安县城南实验小学校长、省特级教师、省首批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许卫兵,台下坐着200多名贵德各小学的老师、学生。游戏、魔术,提问、互动,睿智的教风、有趣的知识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听讲的师生,教室里不时爆发出会心的笑声、热烈的掌声……

  海安是著名的“教育之乡”,历来重视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在全国开群体支教扶贫先河,“海安支教”曾经获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被国务院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海安支教”不断奏响新乐章,继云南宁蒗、贵州独山之后,去年,海安又牵手贵德县实施教育援建,一年来动作频繁,亮点频现。

  “贵德近年来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成果喜人,走在全州前列。但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海安相比,的确存在不少差距。海安派出优秀的行政管理干部,输送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质的教研资源,帮助我们紧紧抓住科研兴教这个‘牛鼻子’,全员制全方位盘活教育这盘‘大棋’,给全县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和深远影响。”贵德县教育局局长程士峻如是评价海安支教的“贵德版本”。

  让优质的教育资源流动起来

  7月4—7日,海安县城南实验中学、小学10多位教师不远千里赶赴贵德开展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县城南实验中学校长许亚洲告诉记者,学校专门选派了市级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参加此次送教活动,通过教学展示、专题讲座、课堂随诊、主题对话、沙龙研讨等多种方式,深入探讨教学改革和课堂建设,与贵德老师就如何打破传统束缚、激发教改活力、提升教育教学品质等方面形成共识。县城南实验小学教师刘智勇说:“与贵德师生的交流互动很有意义,我能感受到他们对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渴求。”

  根据海安、贵德两地教育部门签订的教育交流合作协议,海安每年都会安排名师名校长到贵德授课、讲学。从今年5月开始,海安共安排5批次、60多名教师到贵德县河东、河西、民族寄宿制学校和河阴小学、县幼儿园等结对中小学、幼儿园,与贵德教师同台展示、同课异构,面对面交流,零距离切磋。其中初中语文、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三门学科研讨活动均由江苏省特级教师、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领衔,并向全海南州开放。其余教师大多是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全国全省教学比赛获奖者,可谓阵容庞大、倾囊相助。

  为了让援建单位取到“真经”,海安支教注重“走出去”、“请进来”并举。据县教育局副局长、驻点援青干部华卜泉介绍,一年来,共组织贵德县10多所学校的50多名教师到海安跟岗培训,结对拜师,登台讲课。整个跟岗培训计划安排6期,每期两周,培训25名左右的贵德骨干教师,覆盖所有学校、学段、学科,三年预计培训150名,达到全县教师总数的1/6。力争通过6期培训,每个学科都有1名领军人物、10名左右骨干教师。

  “这是个人教学生涯的重要历练。从前期准备到现场教学,整个流程下来,感觉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迅速提升,终生难忘。”贵德县教研室老师胡耀军感慨万千,“从相隔2000多公里之外的高原赶来,站在异地讲台,不仅有勇气,更有思教育变革之决心!”

  贵德县河阴小学英语教师肖军感触颇深:“在贵德,课堂上以老师为主体,按部就班演示;而在海安,课堂氛围热烈,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则是引导作用,师生互动非常明显。”

  让流动的资源生根开花

  贵德学生是这样评价海安教师的——八年级学生余茜说,吉敏玲老师很活泼,善于和同学们交流,提问时善于启发,也能给大家独立思考的空间。

  藏族学生张志杰说,虽然是从很远的江苏赶来,但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们却感到很亲切。

  再看贵德老师如何评价海安老师——卢青云老师的课告诉我们,非真情无法触动童心,也无法给课堂插上灵动的翅膀,只有真心鼓励、尊重、欣赏、启发,才能唤醒孩子们心智。

  徐吉元老师的讲座,旁征博引,用一个个特征鲜活的德育实例,给我们带来了思想的冲击,激发了德育工作的新思考、新动力。

  陆瑞梅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精彩,带来了别样的课堂,我们会借鉴海安老师优秀的授课方式,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

  这次交流活动给我校教师带来了很多思考,让我们静待这些新的理念在贵德落地生根,让教研之花在青海高原美丽绽放。

  如何让先进的教育理念、教研成果在青海高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华卜泉表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输血更要造血,必须实施“科研兴教”发展战略,以科研为核心,以工作室为平台,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打造一支“贵德产权”的名师队伍。今年3月,教育部西部教学改革支持项目之“专家走进贵德”暨贵德县“名师工作室”正式启动。首批成立10个“名师工作室”,10名优秀教师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66名教师为名师工作室成员。贵德以名师工作室为支点,发挥撬动效应,广泛开展“一周两校”、专题培训、个体研修、网上交流、现场观摩等活动,促进内涵发展,发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力促教育持续高位走强。目前,“名师工作室”已成功申报了5项青海省省级教研课题,华卜泉主持的《依托“名师工作室”建设,创新县域教研模式的研究》被列为省级重点课题。

  回顾一年来的援青工作,南通援青干部、贵德县委常委、副县长吴志华说:“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海安依托自身优质教育资源,不遗余力支援青海教育,想得远,走得实,帮到家,成为支持西部发展最生动的注脚。”

  让海安教育的品牌效应再放大

  青海省教育厅副厅长薛建华指出,贵德县率先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这是抓住了核心。这项工作不仅对贵德的教育有着革命性的意义,对青海全省的教育教学改革,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为“名师工作室”的首创者,华卜泉告诉记者:“名师工作室平台建设主动接轨海安教育,做到借外力、强大脑。”

  南科加是贵德县河西寄宿制学校的一名藏族老师,也是贵德县初中政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谈起去年10月到海安跟岗培训的经历,他依然难掩兴奋之情:“在海安听了许多课,参加了很多教研活动,那些学生学案、教师导案、课堂实录对自己构建高效课堂帮助很大。现在如果在课程设计、课题研究、论文写作方面有什么问题,我就用QQ、微信向海安老师请教,总有很多收获。”据悉,一年来海安老师不仅到贵德各校送教上门,还运用“互联网+”多种形式,指导结对老师开展教研活动,协助建设名师工作室。

  海安县教育局局长汪宁认为,教育援建不能仅定位在扶贫济困、捐赠资助这个层面,更需要立足全局、抓住根本,协助当地进行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创新推进。海安持续开展并不断深化教育援建工作,就是要在支持西部促进民族团结之路上,实现智力扶贫,教育共享,同时不断释放海安教育的品牌影响力。(文/周龙彬)

标签:

责任编辑:李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