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南通 > 关注南通 > 正文

0

原创海门山歌剧晋京献演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7-06-09 15:20:00

  中国江苏网6月9日南通讯(记者 曹敏 通讯员 俞新美)“没想到海门山歌剧这么好看哪!故事情节接地气,山歌音乐旋律动听,唱功也了得,真不愧为国家非遗文化遗产啊!真希望今后还能再欣赏到他们的演出!” 6月8日晚,北京长安大戏院座无虚席,今年76岁的老戏迷陈钱文大爷辗转两趟地铁赶来,近2个小时的观看过程中,不停得拿出手机拍照。演出结束后,陈大爷和其他戏迷们还激动得追着主人公“田市长”索签名要合影。

  当晚,应中国戏剧家协会邀请,大型原创海门山歌剧《亲人》晋京演出博得了满堂彩。

  9日,假座中国文联会议室,就《亲人》的创作演出进行了艺术研讨,来自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等戏剧艺术行业的多名专家学者发表了真知灼见,为进一步将《亲人》打造成经典优秀剧目建言献策、把脉出招。

  “这是落实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真实体现。《亲人》是部有温度有意义的作品,在贯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支持戏曲传承发展大背景下,海门山歌剧走出小县城走进首都,无疑具有典范意义。”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在研讨会上如此评价。

  江苏省海门市,位于我国长江和黄海T字型交汇点上,与国际大都市上海隔江相望。成陆于五代时期的海门,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勤劳智慧的海门人将一座滨江临海的城市创建成为江苏省长江以北第一个全面达小康的县级市,也创造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奇葩——海门山歌。

  海门山歌与江南民歌一脉相承,大致分为即兴山歌和叙事山歌两类。其语言纯朴自然,多来源于百姓劳动场景,曲调优美朴实,清新流畅。

  海门山歌是海门最靓丽最重要的一张文化名片。早在1957年,海门山歌《淘米记》晋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全体演员还受到了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8年组团成立海门山歌剧团,有“天下第一团”之美誉。上世纪80年代,海门山歌剧团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剧团经常上演自创剧目,1979年山歌小戏《俩媳妇》通过上海电视台全国展播;1986年海门山歌《小阿姐看中摇船郎》进入中南海怀仁堂演出。2008年,海门山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海门山歌剧团更名为海门山歌艺术剧院,当年剧院被命名为“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基地”。2015年底,现任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宋卫香,被推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近年来,海门山歌艺术剧院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动实践、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旋律、海门人民在改革和建设中创业创新的主题等进行创作,更注重突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每年至少有一部以上大型山歌剧,10个以上山歌表演唱、山歌小戏小品等新作出品。近年来更是精品不断。编排了多部脍炙人口的大型山歌剧,其中廉政题材的山歌剧《临海风云》被选送中纪委参加优秀剧目评比,综合题材的山歌剧《江海潮》获得中国戏剧文学学会颁发的全国8项大奖,此外,原创山歌剧《书记大哥》、《青春赞歌》、《放飞梦想》、《江海夕阳情》、《乡村教师》等也深受群众欢迎。

  据介绍,此次晋京演出的原创海门山歌剧《亲人》是由海门籍国家一级编剧张东平先生根据发生在江海大地上,人民公仆在走基层访民情中为民办实事,将人民视亲人的感人事例创作而成的现代山歌剧。该剧以“你把百姓当亲人,百姓一定会把你当亲人”为主题,反映了女市长田然帮助陆秀兰一家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作品故事情节朴实可亲,戏剧冲突跌宕起伏,展现了主人公亲民务实、勤政廉洁、重情崇法的公仆情怀和人文精神。该剧历经了两年的创作排练、修改打磨,此前已在海门当地公演130多场,受到专家和当地普通观众的广泛好评,先后获得首批“江苏省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奖”和南通市“五个一”工程重点扶持项目奖。

  适逢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中国戏剧家协会选优安排地方戏曲晋京展演,海门山歌剧《亲人》借此良机,将舞台搬进了京城,也成为海门山歌历史上的第六次晋京演出。

  作为三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山歌之乡)”的江苏省海门市,注重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扬,海门市财政每年支持350万元实施“六进”工程,即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进机关。当地文广新局组织山歌艺术剧院每年送戏下乡250场以上,送戏进学校50场以上,进重点骨干企业20场以上,保障每个村每年至少有一场海门山歌的演出。

标签:海门;原创山歌剧;晋京献演

责任编辑:戚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