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企业家面对面”共话船舶海工产业发展
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 徐亚华)“越是身处困境,越要有信心坚守;越是遇到困难,越要加快转型;越是环境偏紧,越要优化服务。”昨日下午,由市委、市政府主办的“企业家面对面”第三期活动,围绕南通船舶海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进行“头脑风暴”。市委书记陆志鹏要求,各地各部门要与企业共同努力,在困难情况下进一步提振信心,加快创新、转型、破局,一起把南通的船舶海工做大做强,做出国际影响力。市委副书记、市长韩立明等到会听取研讨发言。
依托通江达海的独特资源禀赋,我市船舶海工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堪称“产业地标”和“城市名片”。目前,全市规模以上船舶海工企业(包括配套企业)共有445家,船舶和海工产业市场份额分别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左右。船舶海工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我市经济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市委市政府将其确定为“3+3”产业体系中的重点支柱产业进行培育。
受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影响,近年来,包括我市在内,船舶海工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此次“企业家面对面”,就是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专家支招”形式,分析研判当前形势,交流分享行业前沿理念和成功做法,进一步提振行业信心,破解发展难题。
10余位国内外知名行业协会、权威船级社和研究中心、重点企业和院校、金融机构负责人先后发言,为船舶和海工产业在逆境中求生存、谋发展出谋划策。大家认为,有破茧成蝶的勇气与魄力,有脚踏实地的坚守与执着,船舶海工产业一定会赢来新的春天。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郭大成应邀来通参加活动。他说,南通是全国船舶海工产业举足轻重的地区,中远、振华、招商局重工等我国船舶海工领域重点企业能在南通落户和发展,充分表明南通支持、重视船舶海工产业发展的信心、行动和成效。他指出,船舶海工产业要度过难关,需要的是坚持和智慧。坚持,就是面对既长又冷的“寒冬”,要有忍耐力,要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办法。智慧,就是转变观念,跳出固有思维,探索新的经营模式、产业模式和企业模式。他同时建议企业要在人才队伍、市场把控、研发能力上早做准备、多下功夫,高度关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政策导向,主动参与、抓住用好 “一带一路”等重大机遇,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陆志鹏指出,当前船舶海工产业遇到的困难,主要是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能源革命和前些年国内投资过热造成的产能过剩三大因素叠加造成。越是身处困境,越要有信心坚守。创新、转型、破局,首要的是提振信心、唤醒状态,从全球经济形势、产业发展周期、新增市场需求和南通区位优势看,南通船舶海工产业转型发展都存在很多机遇,能够在“寒冬”中坚持下来,就一定能在行业复苏时占得先机。越是遇到困难,越要加快转型。要把技术自主化、制造智能化和产品特色化作为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同时要重视、引导企业家转型,企业转型升级首先是企业家观念、思路和精神的转型升级。越是环境环境偏紧,越要优化服务。政府及时施以援手、做好服务,企业发展的困难就会减轻,要多制定一些需求导向的政策,多搭建一些公共服务的平台,多给予一些金融方面的支持,多提供一些开拓市场的帮助。
市领导沈雷、徐新民,市政府秘书长王晓斌参加活动。
“企业家面对面”活动,是市委、市政府为加快“3+3”重点产业培育而打造的一个政府、企业、社会共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平台,每两个月交流一次。此前两期活动,分别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和高端纺织产业转型发展进行了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