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语沉香——胡竞舟散文集《沉香》读后
竞舟跟我同龄,属兔的。我到作协时,她已经是作协的“老人”了。作协搬过几次家,她在东宫时代就已经到作协,后来作协又经过湖南路时代,而我则是其后颐和路时代的人。
颐和路2号是一座民国时的建筑,在国民时期据说是南京图书馆的古籍部。那是一个半圆型的三层楼结构,我和竞舟同在三楼,但我们不是一个部门,从中间的木楼梯上来,我往右,她往左,我常常会在弧型的这一头远远地看到她消失在那一头的门洞里。
在我最初的印象里,竞舟是不爱说话的,我几乎很少看到她与别人长时间的交谈,总不过点头、微笑、寒暄而已。更多的时候,她是蹙着眉的,像林妹妹一样,低头垂目是她最常见的姿态,有时,会看到她望着远方发呆,不知道她在想些什么。渐渐地,我们有了一些交集,她也会把自己的作品打包发到我的邮箱里,我很惊讶她的多面和才情,在她平静的外表下面泛起的阵阵波澜。我暗想,如此内心丰富且在不停地思考和书写的人,必然会成气象,果然,不久就看到她的小说得奖的消息,再不久,她又拿了新出的散文集送我。
书名叫《沉香》,作者在题记里写道:“《本草》记载:‘沉香,气味辛,微温,无毒。’近代临床医学研究表明,沉香具有镇静、麻醉、止痛、肌松等作用。如同写作。”沉香进入国人的生活,最早是以药材形式出现的,发展到唐宋时期,已成为文人的一种生活,焚一炉香,而后赋诗作画,抚琴投子,气定神闲,云淡风轻,从而感悟生命之意义,追忆似水之年华。我想,竞舟将书起名“沉香”一定是别有深义的,我也是带着这样的心境走进竞舟的书里的。
作品分了四辑——风、景、人、物,其实分不分类都是无所谓的,因为它们是统一于一种格调之中,体现了竞舟对人,对世界,对已知和未知的观察与发现、领悟与思考。
在她的书写里有这样一些关键词引起我的注意:
时间。在这本书里,时间是一个经常会出现的话题,比如《时间的形状》里对时间形状的想象,《挂历》里对生命在悄然无声中逝去的感慨。竞舟对时间是敏感的,不知道什么物件,什么事情,就会引发她对时间感叹,在《嫁给城南》中她这样写道:“还那些小街小巷里的青石板路。刚铺上时有棱有角,把棱角磨光需要一百年,踏碎它需要两百年,碎了以后涂上水泥,再把水泥踩碎,又是五十年。”再如,“时光在窗外徘徊,鲜花随夕阳老去。客厅饭桌上有一只座钟,每天嘀嗒嘀嗒响个不停。节奏却不同寻常,指针迟滞,像梦魇,听得人心慌。偶尔有阳光从外面照起来,已经很旧了,是城南特有的,仿佛来自遥远的地方,走了很久,因此很倦怠。”在她的眼里,时光走得很慢,又流逝得很快,连阳光都会“很旧了”。我曾经以为像她这样的文艺范儿十足的人,对“旧物”会有一种偏爱,会特别喜欢那些有了些历史的、发黄的东西,其实我错了。她骨子里是一个性急的人,是一个急于面向未来,而不愿意回头看过去的人,是更乐于选择“新”而放弃“旧”的人。
在《旧沙发》一文中,她说:“人都是喜新厌旧的。往往一生的辛苦努力,就是为了获得自己想要的新东西,获得新东西的原因,是想把旧东西扔掉。得到新东西,才能扔掉旧东西。不停地得到,不停地扔掉,这样的生活才显得欣欣向荣。”当然,在对旧物的丢弃与收藏间,她也是矛盾的,“一件旧物放在自家储藏室里几辈子,脏兮兮的让人生厌,派不上用场还占地方。等哪天真要有人将它扔出去的时候,又夺过来左看右看,细细辨别是个什么东西,有没有用处,值不值得继续收藏。”这种矛盾的心理,在她的作品里随处可见,她总是试图将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整理出来,但又总是茫然无助,最终以一种包容、豁达、珍惜的态度去结尾。
迷失。竞舟是会迷路的,这在我与她的一次长途旅行中得到过验证。那条街的确很窄,周围建筑也很近似,而且那天还下着雨,人很多,大家都打伞,我们走散了,当我们在约定时间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却不见她的身影,竞舟彻底地迷了路。就像她在文中所写的那样:“她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方向,却仍在迷途中……”,迷失自己,是她认为的一种常态,也是命运的安排,就像她的婚姻也是因迷路而来,她在结婚的当日都找不到自己的新房一样,都是一种自我的纠缠,是在命运的轨迹上的掂量和犹豫。她在文章中对一个迷路的女人有一段描写,说她一直是在寻找一个出口,却看不到别人为她指的路,这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因为人生就是如此,“五十年,一百年,八百年……走在小巷里,仿佛经历一片浅滩,到处可以看到岁月的漩涡。而我们,就是漩涡中的浮萍,茫然地旋转着,甘苦相依,生死相继。”
疼痛。我刚到作协的那段时间,竞舟似乎身体不太好,我很少在单位见到她,而那段时间的她每天都要面对的恐怕是医院、医生和药物,其实不止这些,她告诉我,在住院的日子里,她的病区离太平间太近了,每天她被迫面对一次次死亡。《病中手札》是她对疼痛、疾病、生命和死亡的最集中的思考,她对生命的理解是这样的:“时间是一条单向传送带。聪明人告诉我们,趁着还在世上盘桓的时候,善待生命,丢掉那些不必要的负荷,在生活中做减法,可以让自己活得轻松些,健康些。”她以一种豁达、直面的态度面对生命和死亡,甚至为自己写下了临终前的遗嘱:“选一片海,作为自己最后安息之所,得一个大自在,想想都觉得奢侈。紧张了一辈子,束缚了一辈子,应该趁这个机会,彻底让自己松弛下来,这可比被闷在花岗岩匣子里强多了。这才是我想要的。”
或许,真正遭遇死亡倒容易让人释怀,但来自每一天的疼痛,却是人要勇敢面对的,“……所有的过程都领受了,并深深留在记忆中,就像一道伤疤,因愈后不好,长进了肉里,变成了身体的一部分。将来会在哪一天呈现出它疼痛的本质,不得而知。”竞舟在思量这个问题的时候,对自己说:“我会万分小心,不让它成为别人的疼痛。”
观察。竞舟有一双非常独特的眼睛,她善于观察周围的人与事,无论是与自己相处多年的朋友,像《重逢》里所写的几个相处了十多年的闺蜜,还是与自己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像《都市菜园》里的卖菜人,《小巷深处的书生》里的中年男人,《流浪,流浪》里的流浪汉,还有《中年男人》《长椅上的女人》《教徒》等等,她都会去观察,在观察、发现、回味、思考中,完成的是她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和心灵的感悟。在这类文章中,细节描写和人物肖像的勾勒以及对人物心理的揣摩,都有许多神来之笔,让人击节称叹。
重新回到书名上来。《本草求原》一书中这样写“沉香”的生成:“禀受南方纯阳之气以生,兼得雨露之阴液,酝酿于朽木以结。心坚而质美,外拙而内秀,秉天地精华,化人间污秽,不易得之物也。”
细想想,多年的写作集结出的这部作品,不正是一块沉香么?而秀外慧中、这么多年孜孜于写作的竞舟,也是让人感佩的呀!
(本文作者徐晓华,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