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如何将空中落下的雨水变废为宝,循环再利用一直是海绵城市的“攻坚”难题。来自澳大利亚的技术与工程学院院士、新南威尔士大学副校长安娜德莱蒂奇教授介绍:作为全球领先的绿色雨水处理技术的开发者,她率领的团队,正在江苏以建邺区江心洲为试点,推进“雨水花园”系统建设。
目前,团队先在南京禄口机场约10公里的东恒空港产业园区,建立了第一个测试点系统。“雨水花园包含地上的植被和滞水层,以及地下的过滤层、淹没层等,整个利用自然的植物根系和过滤的沙石介质,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科技细节性;所以,适应本地自然气候和径流污染物去除的植物选拔和介质筛选,是该技术的重中之重。”安娜院士介绍,“直接拿来澳大利亚的先进技术指南不可取,不能直接应用到本地”。研究员们在南京试点测试后,确保系统适合本地的气候,污染物去除能力稳定后,可以在江苏南京和江心洲进行更多的测试,并在岛上全面推广。
从植物到砂石都要严格测试
记者在会场看到“雨水花园”的模型,乍一看,就是块迷你花园,其实秘密都在花园下的土壤深处。据介绍,天上落下的雨水可以通过花园系统外露的各个进水口,进入花园内,通过花园下的砂石层,层层过滤后到达排水层,过滤后的雨水经过这番生态处理,处理掉了污染物,可以利用起来浇灌植物、洗车、冲刷道路等。如此一来,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吸水循环再利用。
“今年是中澳海绵城市研究中心工作的第一年,希望3年内这一技术在江苏能够大规模推广利用。”中澳海绵城市联合研究中心科研主任、新南威尔士大学水研究中心张科峰博士透露,这一项目是去年首届论坛中澳海绵城市研究中心谅解备忘录签署的后续,也是我省科技厅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在澳大利亚,我们可以用美人蕉做这种处理系统中的‘清道夫’,墨尔本的气候让它在冬天也可以吸纳污垢,可在南京呢?冬天就枯萎了。我们已经挑选了本地20多类植物,进行为期两年的实验研究。”他表示,包括用什么样的过滤介质,粒径分布如何,介质含污染物的含量多少,都要经过严格测试。
水务中心明年6月投用
此次论坛聚焦北美水技术创新理念和模式,围绕“绿色江心洲、生态水循环”的主题,探讨水产业技术创新的国际化路径,为推动生态科技岛水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新视角与新思路。
生态科技岛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生态科技岛项目总体定位是建设以生态环保、信息科技、文化创意三大主导产业为内涵,配套发展都市型服务业的多功能复合的“生态科技城、低碳智慧岛”,围绕中新合作平台架构,重点引入国际知名科技企业及新加坡优质企业。
其中,夹江大桥北侧的水务中心项目已与百沃特生物水技术中国有限公司等6家分别来自德国、加拿大、美国、挪威多家水务建立入驻合作意向。与包括新加坡公用事业局(PUB)、新加坡国立大学水研究中心(NUS-CWR)等9家国外知名的研究中心或水行业组织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计划2018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
国际水生态创新中心目前已初步完成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未来将打造成为全球极具影响力的水环境技术创新及水科技产业集聚中心,形成独具特色的全球水科学智力中心及水环境教育展示中心。
未来,全岛计划以科技、智慧型产业为引领,加快建设科技研发、创意智慧、高端总部等高度聚集的国际化产业园区,打造顶级人才、高新项目和国际资本有效对接的国际化发展平台,形成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和社会和谐相互交融的国际化示范社区。 (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