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 合作开发版 > 大美淮安区 > 特别报道 > 正文

“诗眼”运河行|因水之名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王峰  2019-10-08 14:21:00

  站到大运河水上立交桥头之前,我一直觉得淮安是属于北方的。对我这个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的人来说,它甚至在一段时期内是灰扑扑的——上世纪90年代,南来北往的长途汽车玻璃上,用大红颜色写着的“淮阴”二字让我至今难忘。

  即便在两天的行程中,我去了河下古镇,走在青石板小巷,静听那喧闹的市声忽远忽近,我仍然觉得淮安的气质是偏北方的。一城古迹半城湖,流经淮安的水似乎被人多搁了半勺盐,总少了江南城市的那点秀气与灵动。

  及至看到位于淮安城区中心的漕运总督府遗址,恢弘严谨的布局,灰暗压抑的色调,更是佐证了我对淮安一直以来的印象——历史上的很多时候,南北贯通的运河之水体现的是北方政权的意志,换句话说,那时的淮安不是一个可以任性耍小性子的邻家丫头,它是中国的淮安,中华民族的经济和文化养分需要通过它输送到全身。作为“九省通衢”咽喉要地,淮安的命运早已与运河息息相关:在其漕运指挥功能处于鼎盛时期的明清两代,中央漕运管理机构都设于此,淮安也因此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漕运指挥之“都”。

  对淮安来说,这意味着其城市发展自然要表现出一定的引领度,其实,它与我们今天提省会城市的首位度,差不多是一个意思。在基础建设、城市管理、文化氛围等方面,都得迥异于全国其他城市,并体现出较高的水平。这就不难解释,在四大名著中,为什么除了《红楼梦》,其他三部都与淮安有一定关联,经济的发达、交通的通畅,以及人流的频繁,都使得人的眼光和视野随之扩大,并迸发出惊人的想象力,从而创作出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

  可是,随着海运时代的来临,更随着津浦铁路的全线通车,淮安这个昔日“七省通衢”之都渐渐泯然众矣。

  淮安开始艰难的自我寻找: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事实上,对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上的淮安来说,其出身是带有南方因子的。从当年吴王夫差开挖大运河第一锹,他就为淮安这块土地带来了江南的气息;山之北水之南,是为阴,作为淮安的前身,淮阴这个名字是不是表示淮河之南的意思呢?

  答案有时就在历史当中,就在今人看历史的视角当中。

  站在号称亚洲规模最大的水上立交桥头,极目望去,水正漫向不可知的远方,而桥下,一条河流交叉着另一条河流,水上立交上部航槽承接京杭运河南北航运,淮河入海水道在其下部布设有15孔巨大涵洞,与其东西向并行的另一条水道则是苏北灌溉总渠。我突然意识到,淮安人正以自己的智慧面向未来:水在这里被重新分配,完全按照人的意愿流向不同方向;未来,通过淮河入海通道二期工程的实施,由洪泽湖至入海口将达到通航标准。

  与此同时,淮安正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淮安和南京,在历史上均以南北交融著称,二者一个以水博名,一个素有六朝烟水气,最终都经水化为美食,化为性格,化为一座城市的底蕴。

  

  作者王峰,江苏省作协签约作家,《旧时光里的小团圆》获第六届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

标签:

责任编辑: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