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 合作开发版 > 大美淮安区 > 特别报道 > 正文

“诗眼”运河行|古镇的辨证法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黄建国  2019-10-08 11:18:00

  河下古镇北连闹市区,南临古运河。我们一群人从城里来,车停在停车场,步行从北端进入古镇,与从南端码头弃船上岸的吴承恩、梁红玉、刘鹗等,在古镇狭长街道中部的文楼不期而遇。

  河下古镇最为当地人骄傲的是“全国进士第一镇”。据史志记载,明清两代河下出过状元一名、榜眼两名、探花一名,三鼎甲齐全,还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漫步在古镇,不经意就会走进一个古宅里,而曾经在此古宅居住的主人大有来头。汉赋大家枚乘、宋代抗金女英雄梁红玉、《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都是河下人。当然,最有名的还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

  我们如今对吴承恩高山仰止,忘记了他的科举和失意、终生贫困潦倒。在封建时代,科举和做官才是光宗耀祖的正道,写小说是旁门左道,都不好意思跟人讲,以至于像《金瓶梅》的作者都成了悬案。吴承恩的同窗好友就是河下出过的唯一状元沈坤,对比之下可以想见他承受的压力有多大。沈坤官至翰林和国子监祭酒,最后却冤死狱中。赫赫一朝状元湮灭在历史深处,如今靠小说家的“同窗好友”才被人提起。时间的逻辑藏在暗处,利害得失的反转,谁能参透?

  据《河下志》载,河下有108条街巷,44座桥梁、102处园林、63座牌坊,55座祠庙。如今那种“豪宅甲第连云”的盛景只在想象中了,但从现有保存下来的几条老街上,我们仍能窥见古人的生活智慧。河下是淮扬菜的发源地,也是山阳医学的发源地。说到底,生老病死是每一代人都要面对的永恒命题,生活的智慧其实是芸芸众生的智慧。在河下镇,沿街店铺有不少售卖当地的美食茶馓,故名思义是喝茶时吃的。这民间寻常的食品也是皇家贡品,据说慈禧太后吃后治好了乳瘤。可见民间的快乐,有时连皇帝也羡慕。镇上至今有古法制造的酱油,年份越长味道越醇香。在文楼有一上联:“小大姐上河下坐北朝南吃东西",几百年还在等待下联。来文楼吃饭前,先看看对联,谈谈诗歌,遥想已经消失的武楼。河下人深谙快与慢的辩证法,他们仿佛生活在现代的古人,根须深扎在古老的传统中。

  河下古镇因河而生,因河而兴,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随着运河的交通作用被公路铁路和高速替代,河下古镇繁盛不再。也许恰恰因为远离时代的聚光灯,它才得以避开大开发而相对完整地保存下来。福兮祸兮,需要拉开距离才能看清。

  守其根,果常享,是谓恒常之道。河下古镇身子已经进入现代,一只脚还停在古代。它感受着每一天的崭新的日出和日落,又仿佛被时间遗忘,在光阴之外。

  作者黄建国,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著有《新闻与实践指南》(专著)、《玻璃墙外的春天》(诗集)等。文学和批评作品散见于《诗刊》《解放军文艺》《当代小说评论》等杂志。

标签:

责任编辑: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