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 合作开发版 > 大美淮安区 > 特别报道 > 正文

“诗眼”运河行|淮安的两位小说家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赵锐  2019-10-08 11:06:00

  淮安在中国小说史上的独特地位,是由鲁迅先生首先确立的。

  鲁迅于1923年撰写中国第一部小说史略时,认定淮安人吴承恩是《西游记》的真正作者。后来胡适等人也接受了这一观点,吴承恩这才得以登堂入室,成为享誉世界的“悟空之父”。随着《西游记》的认祖归宗,学者们陆陆续续又有了新的发现:敢情除了《红楼梦》,中国传统“四大名著”竟有三部成书于淮安;敢情吴承恩之后还有刘鹗,仅这两位淮安小说家就足以让中国文学无愧于天下。淮安文气冲天如此,怕是放诸四海也都风光无两吧!

  繁荣昌盛的市井文化,是孕育小说家的天然土壤。其实只要在淮安驻足逗留半晌,你便不难发现吴承恩刘鹗之于淮安,是多么地互相匹配互相成就,真可谓不早不晚地遇见了,原来你也在这里。作为有着6000多年人类史、220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淮安当然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人文荟萃之地,但如果没有运河经济的勃兴,如果没有明清两代漕运中心的助力,与市民阶层工商意识相伴而生的近代小说就无从谈起。而少了活色生香的人间烟火之熏陶,吴承恩和刘鹗断没有成为一流小说家的道理。

  然而,“凯撒的归凯撒,神的归神”,吴承恩和刘鹗终其一生也没有享受到小说带给他们的尊荣。吴承恩少有才名,《淮安府志》载其“性敏而多慧,博览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一辈子科考不利,人到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来又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又无奈出任长兴县丞。吴承恩50岁左右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但直到晚年回归故里,才得以完成这鸿篇巨制。

  身逢晚清乱世,刘鹗悲摧地活了50多年,而且远比吴承恩还要颠沛流离。从某种程度来说,《老残游记》堪称自传体小说,老残的故事正是刘鹗自家人生的真实写照。喏,那个行走江湖的游医名铁英号老残,而刘鹗本人也的确字铁云号老残;铁英淡泊名利、远离科考,崇尚教养天下、实务救国,刘鹗的性情理想也不过如此;更不用说刘鹗医术高明,他的大名至今还在山阳医派中占有一席,这更与铁英的人设不谋而合。小说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看来刘鹗还真是个实在人,他的写作要比吴承恩本色得多。

  文学无关经世致用,无用之用乃其真意。世事有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之说,不经意间,两位淮安小说家以自己的惨淡人生揭示了文学创作的真谛:生动地活,生动地写。如此,足矣。

  

  作者:赵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代表作《祭坛上的圣女:林昭传》《魏特琳:忧郁的1937》《不和妈妈说再见》等,曾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等。

标签:

责任编辑: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