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期间,夫子庙景区人气高涨,单日最高客流量达68.9万人次,蝉联热门景区榜首,其中22万人次赴秦淮灯会“闹元宵”。然而热闹背后,却有慕名而来的游客感叹“夫子庙像是个小吃街?”,夫子庙景区似乎与他们所期待的文化味、书卷气相差甚远。
秦淮灯火沦为“小吃街”:书卷气正在消散
新华日报·交汇点问政记者实地走访文德桥至江南贡院的500米核心区,发现这里近七成的临街商铺被网红餐饮、汉服摄影、本地特产店占据。
山水画家徐子鲜曾在南京秦淮河畔经营了八年画廊,见证了夫子庙书画文化业态的兴衰变迁。她回忆,夫子庙有着“天下文枢”之称,本是读书人命运转折之地,人们逛夫子庙应是买书、看画,顺便品尝小吃。现在商业味掩盖了书卷气。
2006年开业的新古玩城曾聚集着近百家画廊,如今部分店面已空置。徐子鲜感叹,现在书画家卖百幅字画的利润,也抵不上一间鸭血粉丝店的流水。高租金、低利润,让书画店不得不选择迁移或转型。徐子鲜告诉记者说,她早已离开寸土寸金,和许多书画家一样坚持书画生涯,靠个人作品低价销售和书画培训维持生计。
武中奇的弟子徐国麟(一功)从小到大,久居夫子庙一带。他感慨,过去的夫子庙书画文化氛围浓厚,文人墨客聚集,街巷几乎每户都有书画作品,这些书画作品与街区互动紧密。现在“精神食粮抵不上物资食粮了!没有外力和机制的维护,格局被打破只是个时间问题”。
清如许文创美术馆位于老门东,经营者坦言,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文化发展业态缺少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小吃铺子多,在某种程度上也挤压了书画文化艺术空间。该美术馆主营陶瓷艺术展、书画作品展等活动,每年贴补二三十万元,从2021年10月份开始至今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目前,夫子庙景区虽仍存在传统书画类商铺(含工作室、文房四宝店)等文化类商铺,但占比逐年降低。
商业狂飙与机制缺失:书画文化何以退守?
夫子庙书画文化业态的衰落,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商业利益的驱动使得租金不断上涨,书画店难以承受高成本压力。相比之下,网红餐饮、特产店等商业形态利润更高,吸引了更多商家入驻,从而挤压了文化空间。
另一方面,文化传承缺乏长效机制和创新思维。现如今,人们的消费需求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传统书画文化若不能与时俱进,就难以吸引大众。同时,文化氛围的营造和维护需要政策扶持和长效管理。
《炎黄杂志》研究员束有春认为,夫子庙作为旅游热门景区,大量游客的涌入带来了商业机会,导致了市井气和油烟气过浓,影响了大雅文化的传承。书画艺术不能仅在象牙塔内等待知音,需要走向大众,但目前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方式。
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书画文化底蕴深厚,要做的不是驱逐商业,而是让文化基因渗入每块城砖。束有春认为,城市的文脉传承,需要兼具“文化味”“烟火气”和“未来感”。真正的守护不在于对抗变化,而应在浪潮中保持文化基因的完整性与表达力,在解构与重构中寻找动态平衡。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作为金陵文脉的重要载体,需要以长效机制改造提升,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书画文化,满足现代商业和旅游发展的需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成都宽窄巷子“活字印刷体验馆”通过线下实体与线上虚拟藏品同步流通的 “双栖消费” 模式,让文化产品复购率远超传统书画店铺;苏州平江路实行“文化保护价”,对非遗店铺实行租金限价;西安城墙下书院门以“民生工程”模式,政府补贴书画老字号,要求商业店铺必须陈列本地非遗作品,实现政策托底的生态保护。
重返“天下文枢”:非遗与技术的破壁实验
夫子庙文化传承面临困境,亟待寻找解决之道。
《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总体规划(2023 - 2035)》将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明确定位为打造最能彰显古城深厚文化底蕴、最能代表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特质的国际性文化休闲旅游示范地,“文化”一词在规划中出现 27 次,这为夫子庙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非遗”似乎是夫子庙文化突围的另一个方向。目前,老门东非遗传习馆内已有掐丝珐琅、金陵花灯、南京云锦、南京绒花、漆扇、剪纸、中医药文化、古琴、金银细工、绳结、金陵皮影、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等百项非遗体验课程,展陈了与非遗相关的专业课程介绍和产品售卖区域。
《夫子庙—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3-2035 年)》将南捕厅—评事街景区定位为打造“文化体验”特色,以“作坊文化、街巷文化、居住文化、非遗”为游赏主题。记者观察发现,在非遗主题美学生活市集和非遗传习馆内,许多游客停留时间不足5分钟,体验项目集中在花茶品鉴、香包制作等低技术含量领域,快餐式体验成为常态。
“真正的沉浸不是感官刺激,而是文化认同。让千年文脉成为可触摸、可参与、可传承的生活美学。”老南京文化守望者速泰春和他的伙伴们一起创办了“凤凰台上”公众号。他认为,非遗的“活”,需要数字技术的助力,更离不开文化土壤的滋养,真正的沉浸,不在于技术的炫技,而在于让文化基因自然流淌在城市血脉之中,让非遗真正融入城市肌理。
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非遗活态传承模式还需进一步探索具有“非遗浓度”的深体验区。当秦淮河的灯火照亮MR眼镜中的历史,我们需要守护那些在现实中依然温热的技艺火种。
唯有让文化传承回归生活本真、文化本真,才能让沉浸式体验真正“沉浸”人心。沉浸式非遗是快与慢、新与旧、传播与传承的永恒交织。非遗进景区,要“景”上更添花。秦淮河的灯火依旧,当游船划过李香君故居的倒影,船舱里响起的不是电子解说,而是隔水传来的昆曲清唱——那一刻,虚实得以共生。
“守望者”速泰春用诗意的语言表达着他的期待。
记者手记:
真正的网红地标,不应只是舌尖的狂欢,更应是文明的坐标。
当暮色中的秦淮河再次倒映两岸灯火,我们期待看到的不仅是鸭血粉丝的热气蒸腾,更应有笔墨纸砚的暗香浮动。
在商业浪潮中筑起制度化的文化堤坝,在数字时代重构传统艺术的表达语法,夫子庙方能真正成为“看得见历史、留得住文脉、触得到未来”的文明坐标。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华诚 张承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