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612174802.jpg
键盘声声 今年,南京不少村里“双11”挺热闹
2023-11-12 09:15: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甜甜

年年“双11”。今年,南京不少村里的“双11”挺热闹——

溧水的大米、黄心火龙果在电商平台“溧水馆”开卖,江宁汤山温泉借短视频“种草”,高淳的螃蟹“爬”进带货直播间;各大平台企业纷纷“下乡”……网上卖货成“新农活”,手机变“新农具”,一位位“新农人”走上岗。

随着电商在农村“开花结果”,农业发展也从昔日的“土里刨食”变成今天的“触网生金”。

新农活:鲜活农产品网上卖得火

水清土沃,好山好水养出的好产品,如何卖出去?

11月9日上午,在高淳区东坝街道沛桥村的南京蟹小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厂区,热气腾腾的螃蟹刚出蒸笼就被端到镜头前,“90后”陈芸和她的“蟹小乔”直播团队一边娴熟地介绍着自家螃蟹产品情况,一边为“双11”的优惠活动吆喝;直播间外,螃蟹养殖户们开着电动三轮车,提着一篓篓刚打捞上来的螃蟹络绎不绝地前来送货……

“公司每天有3—5个账号在直播,每天交易额在20万元左右。”公司总经理陈芸指着后台的统计数据说起了自家“双11”的“战绩”,“有时候,一个账号一场直播交易额就能超10万元。”

“我是在固城湖边长大的,从小看着父母养蟹。”土生土长的高淳人陈芸是位不折不扣的“蟹二代”。她记得,老一辈卖蟹,要跑到大老远的镇上或者卖给经销商,汗珠子摔八瓣,也很难卖上价,亏损更是常有的事。

2020年,回到家乡的陈芸创立了“蟹小乔”,招了一批“95后”,从事螃蟹、特色农产品等为主的电商销售,成为“新农人”。

“起初,乡亲们都觉得我们这群年轻人坐在电脑前是‘搞噱头’‘不务正业’。”陈芸笑着说,连父亲也皱眉:“自己养了十几年螃蟹都没卖好,没碰过这行的女儿怎么能行?”

可眼见着自家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快递车进进出出,卖蟹不用出村就能解决,父亲心里舒坦了,附近的蟹农也纷纷上门学经验求合作。

去年,陈芸发起成立了华夏水产专业合作社,聚集起30多位社员,让附近的螃蟹都“上网”。她还尝试兴趣电商(满足用户潜在购物兴趣,提升消费者生活品质的电商)“种草”,开通了“蟹小乔”直播间、注册了“小红书”账号。与一般的直播不同,他们把摄像机、补光灯架在螃蟹仓库,直播间就在“生产现场”,“现货”还在塑料箱里“吐泡泡”,既充当“背景墙”,也是最好的“包装”,自然原生态吸引众多网友纷纷下单。

腰包鼓起来了。如今,合作社已扩大到60多人,覆盖蟹塘4000多亩,线上销售已占公司全部业务的60%以上。2022年,蟹小乔电商销售额超2000万元。

新农人:懂养殖种地更懂直播带货

陈芸的直播经验并非全靠个人摸索,还得益于农村兴起的培育平台。

在距离陈芸直播间半小时车程的南京固城湖螃蟹市场内,高淳固城湖螃蟹产业集聚区同样热闹。新营销运营中心的6个共享直播间内,一位位年轻的“蟹”主播正忙着在镜头前介绍自家的产品。

“凡是高淳入驻我们平台或者希望从事农产品直播电商的新零售企业,都可以预约申请使用直播间。”走在新营销中心内中国河蟹产业链共创空间里,南京固城湖螃蟹市场新营销中心副主任吕虹打开了一扇扇直播间的门。这里2021年9月刚开业,如今已成为高淳螃蟹“新农人”创业的“娘家”。“直播间不收取场地费,可以为创业者降低创业门槛,节省成本。”吕虹说。

为了培养更多“新农人”,今年“双11”期间,高淳还举办了“固城湖”杯首届固城湖螃蟹抖音直播达人孵化大赛。

11月8日,孵化大赛报名结束的第二天,固城湖螃蟹品牌管理办公室业务主管孔飞凤和团队就组织参赛者与商家参加了直播带货的培训。

“有的企业有产量没销量,想把螃蟹搬上网搞直播,又没有电商人才。”孔飞凤说,今年“双11”就是最好的“练兵场”“试金石”,希望能通过比赛筛选出优质的带货主播。

在溧水区洪蓝街道上庄村的台宁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果园内,“草帽哥”许志君正和员工一起将一箱箱新鲜红美人柑橘搬上运输车,发往省内和上海、浙江等地。

这些年,江苏省互联网协会在这里办起了培训班,培养“农货经纪人”。通过在培训班学习,“草帽哥”逐渐掌握了各种直播技巧,成了村里有名的“带货达人”。在他的带动下,园内的红美人柑橘不仅成为当地的网红水果,还带动周边超60户村民增产增收。

助力“新农人”成长,南京创新型科技企业也在发力。

“以前‘双11’,我们就是在线下做活动,影响力有限,现在用了汇通达的数字化工具,一部手机在手,各种营销手段、工具全都有了,公司还帮我们做了策划和培训,既能针对不同的产品设置不一样的优惠,还能给所有粉丝直接发放消费券,互动性提高了,销量直往上‘蹿’。”一乡镇门店老板喜滋滋地说。

汇通达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是南京本土成长起来的产业互联网平台企业。通过提供自主研发的智能零售一站式解决方案赋能乡镇夫妻店,他们正助力传统小店升级为具备线下实体店、线上网店、本地社群店“一店三开”能力的数字化零售实体。他们组织起近3000人的“铁军”队伍,行走在各个县城、乡镇和自然村,手把手教会乡镇夫妻店老板使用数字化工具,助力“新农人”转型。如今,公司已覆盖21个省份、2.4万个镇,服务超21万家会员店。

新农具:科技赋能打通村口新商路

立足南京,服务本土乡村振兴;走向全国,南京在“下沉市场”积累丰富经验的数字平台企业,也越来越多奔赴各地乡村,助力山货“出山”。

11月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果园内一个个色泽深红、硕大饱满的苹果挂满枝头。赶上“双11”,很多果园的苹果早已被提前订购一空,每天都有大货车等在果园外。

盐源县位于川滇交界处,有着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高原苹果种植基地。这里,被称为“离太阳很近、离城市很远的地方”。

手捧新鲜采摘下来的苹果,盐源县盐井街道太安村党委书记杨万友讲起了这些年的变化,以往,找车不容易,苹果出山大多靠着小型货车或农用车,鲜果保质期短,运输时间过长,苹果常常烂在了半路上,销售渠道也受限制。

帮他们解决这一难题的,是办公地位于南京的满帮集团数字货运平台“运满满”。

“只要用手机下单,即使站在山头上,‘离太阳最近的地方’也能预约到货车,及时外送鲜果不再难。”杨万友说,“大伙只要抓好生产,就能奔上富裕路。”

满帮数据显示,今年8月至10月底,凉山州水果品类运输量同比去年增长45.3%,其中,仅盐源县苹果的运输量就近47万吨,几乎占到今年苹果总产量的七成。

“双11”期间,苹果“乘车”上高速“网路”,乡村的柳编也走向世界。

近日,在中国制造网“中国制造之美”官方旗舰店“非遗出海”专区中,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大自然工艺品股份有限公司展示的柳编宠物窝吸引了不少海外采购商的兴趣。其中,来自丹麦的麦格辛连锁百货商店就向企业发来询盘,希望能将这一产品摆上自家商场的货架。

阜南县地处淮河岸边,素有“中国柳编之乡”美誉。

“别小看这一根根细小的藤条,它一头连着中国乡村柳编企业和农户,一头连接全球大市场。”阜南佳利工艺品股份有限公司是“非遗出海”专区中另一家企业。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产品已经远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而助力这根藤条漂洋过海的则是南京本土企业焦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制造网就是由该公司运营的。

焦点科技副总裁李丽洁介绍,除了提供信息展示、精准营销推广、在线翻译、在线交易支付、物流报关、融资退税、专业培训等全链路外贸服务,中国制造网上线的3.0版AI数智员工智能机器人麦可更是让“土”特产插上科技的“翅膀”,“只需要输入几个指令,麦可就能对产品描述进行智能改写,推敲广告文案,根据不同对话场景自动回复询盘……”

数字经济潮涌,惠农利好密集,“互联网+”赋能农产品出村、出海。政策聚力,新农人给力,平台企业助力,物流运输接力,给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了“底气”,为市场开拓带来“旺气”。

今年“双11”,村里键盘声声。乡村,正在焕发新活力。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