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厅一角。
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出土的四片金珰、鸡首壶。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琦 摄
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南京大学鼓楼校区赫赫有名的北大楼旁竟然藏了一座东晋帝陵。自发现至今50多年的时间里,学界通常认为,该墓可以确定是东晋帝王陵寝,极可能是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的建平陵。在传统史学中,东吴没有统一过中国,南京作为正统王朝的首都,始自东晋定都建康,该墓考古价值可见一斑。岁月穿越千年而来,近日,这座由南大师生发掘、保存的东晋大墓文物首次完整公开展出,140余件随葬品向人们讲述着1600年前有关东晋历史、人物和生活风貌的种种细节。
确定是一座东晋帝王陵寝
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的发掘,始于1972年4月。其时,南京大学校内正进行防空洞设施建设。当这座砖室墓慢慢出现在师生们的眼前时,所有人都被其宏大的规模镇住了。
展现在众人面前的这座双室砖墓,方向为南偏西9度,全墓南北总长8.04米,东西总长9.9米,由墓门、长甬道、近乎正方形的墓室和长方形侧室等构成。虽然墓中并没有发现印章、玉册、砖志等包含确切文字材料的文物,但从墓葬形制、出土器物、文献记载等来看,考古界对此墓的大致身份还是达成了共识:这是一座东晋时期的大型陵墓,与南京地区发现的其他数座六朝帝王陵墓相似,可以确定是一座东晋帝王陵寝。
据南京市博物总馆研究员邵磊介绍,魏晋时期,陵墓制度遵循“不封不树”的传统,即在营建陵墓之际,地面既无堆筑隆起的封土,也不设置碑表、墓祠、石像生等标识,历经千年风雨之后,缺乏明显标识的东晋帝陵,自然也就湮没难觅了。
不过,一些志书对南京东晋帝陵的记载,仍为后人查考留下了线索。唐代许嵩所撰《建康实录》中说:晋十一帝,有十陵,元、明、成、哀四陵在鸡笼山之阳,阴葬不起坟。康、简文、武、安、恭五陵在钟山之阳,亦不起坟。惟孝宗一陵在幕府山,起坟也。由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正在鸡笼山附近,因而考古学界普遍主张此墓或是四帝之陵中的一座。
其时,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尊卑,东晋帝陵实行分区埋葬的制度。明帝、成帝是元帝的长子、长孙,但成帝却传位弟弟康帝司马岳,康帝传其子穆帝司马聃。穆帝死后,皇太后又立成帝的长子、琅邪王司马丕为帝,说他是“中兴正统”。《资治通鉴》说:“元帝、明帝、成帝皆正统相传。琅邪王丕,成帝长子也,故曰中兴正统。”基于此,南京鸡笼山(即今南京鼓楼岗一带)所在的西陵陵区,葬有元帝、明帝、成帝、哀帝,四人以“中兴正统”的嫡长子身份入葬,身份最为尊贵;钟山之阳(即南京市紫金山南麓、富贵山一带)所在的晋东陵,入葬康帝、简文帝、孝武帝、安帝、恭帝,五人均以旁支身份承继大统,地位亚于鸡笼山陵区;幕府山之阳(即幕府山南麓)所在的北陵最为特殊,独葬穆帝一人,且平地起坟,推测与其在位时期的礼制改革有关。
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大墓墓主究竟是谁?半个多世纪以来,专家学者们说法不一。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志高认为,该墓极可能是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的建平陵,墓室内后部东西所葬分别是晋元帝司马睿和虞皇后;南京大学教授张学锋、吴桂兵等则推测,该墓主室是晋成帝和他的皇后杜氏,侧室为后来葬入,是成帝的妃嫔、哀帝的祖母。
方寸之地发现三个朝代遗迹
不管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大墓墓主是谁,但它作为一座东晋帝王陵寝,却是确认的。正如南京大学博物馆副馆长史梅所说,在大学校园中发掘出帝王陵,是绝无仅有的考古成就。
据南京大学教授张学锋介绍,发掘于1972年的南大北园东晋大墓,其具体位置就在北大楼西北角,大墓甬道则伸向北大楼地下。
当时,施工工人先发现了地下埋藏着一个重达五吨的明代石柱础和一些琉璃瓦残片,闻讯赶来的著名六朝考古专家、南京大学考古专业创始人蒋赞初教授迅速带领师生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后证明这是建于明代初年的钟楼石础,与目前尚存的明代鼓楼相去不远;再往下清理,又发现了一些从墓顶坍毁下来的墓砖和北宋治平四年(1067)的墓志,铭文显示墓主叫王仁,生前为宋代文学家王安石任江宁府尹时的属吏参军。墓志中“上元县城北二里菜园……北山之侧”一句,为研究南京地方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从王仁墓再往下清理,在其叠压之下的东晋大墓终于露出了令人炫目的真容。
咫尺方寸之地,竟发现如此密集的古代遗迹和墓葬,南大北大楼的声名再次得到广泛传播。
从展览可知,东晋大墓中出土了陶器、瓷器、金属器、玻璃、水晶等各种质地的器物,尤其是出土了多达六件的陶榻、陶案几,以及极为少见的玻璃杯和一组金珰冠饰等,这些都表明此墓墓主的身份地位极高。
此外,此墓甬道内设有两道门槽,显示曾有两道木门,这种做法常见于六朝帝陵级别的大墓中。
随葬品还存在着明显时代早晚关系,相当数量的青瓷器都具有西晋风格,另一部分的陶器和青瓷器则属于东晋时期,还有个别瓷器和少量的墓砖,又已出现南朝风格,这就说明主室和侧室随葬的多位墓主,下葬年代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由于南京大学所处位置的特殊性,这些不同时代的精美之物汇聚于此,静静相伴了千年。
在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大墓特展首展之际,记者对该墓原址进行了探访。从汉口路进入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校园,一路向北,陆续穿过教学楼、西大楼,即可抵达其标志性建筑——北大楼。繁茂的绿植,让整个校园都显得郁郁葱葱,攀缘在北大楼的爬山虎更是给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增添了几分古朴与厚重。北大楼整个北边都处于围挡施工状态,行人默默从旁边走过,没有人会想到,50多年前,尘封了1600多年的历史正是在这里打开了一道时光缝隙。
“如果从南大南园往北园骑行,是比较吃力的,是能感觉到一定的坡度的。”张学锋据此推断,1600年前南大所处位置基本属于鸡笼山余脉,而鼓楼岗下也有大秘密,说不定就埋有另一座东晋帝陵。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主任吴桂兵:
东晋的建立促使南京步入都城发展辉煌时期
记者:本次展览有怎样的特点?
吴桂兵:140余件文物,通过衣冠南渡、中兴正统、风流在兹三个部分,详细、生动地还原出晋代的礼仪、工艺和习俗。
记者:你认为本次展览中有什么文物最值得推荐?
吴桂兵:展览当中的四件金珰冠饰,极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中的蝉纹金珰,有两颗较大的金珠作为蝉的双目,背面边缘为一周锯齿形卡扣,看唐阎立本绘《历代帝王图》中晋武帝司马炎的冠冕,上面就绘有蝉形金珰。
记者:这些金珰冠饰的考古价值体现在哪里?
吴桂兵:这些金珰冠饰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并使用了镂雕、镶嵌、锤鍱、金银珠等多种工艺。此外,有一种推测认为,晋室南渡,正是这些代表华夏正统文化的衣冠和徽章,征服了南方的士族。人们常说:“王与马,共天下。”这里的王,便是指琅琊王氏,马则指晋皇室司马氏。正是在“千古一相”王导的辅佐下,司马睿重建晋王朝,成就了一番霸业。
记者:请具体说说,在此过程中,金珰冠饰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吴桂兵: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初到建康,很不受当地人待见。《晋书·王导传》说:“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司马睿对此很是苦闷,并以酒浇愁,这时,王导就哭着劝司马睿戒酒。王导还找到兵权在握的堂兄王敦,两人合演了一出“狐假虎威”的好戏。他们选择了一个日子,按照习俗,这一天人们要到水边嬉戏玩耍、祈福消灾,于是,司马睿被收拾得整整齐齐,亲自出外郊游去看望百姓。只见他坐着气派的皇家轿子,摆着全副仪仗,而王敦、王导等人和一些知名人士都骑马跟在后面。司马睿出行的豪华队伍,吸引了不少当地人注意,其中就有在地方上名望颇高的顾荣等人。他们对这个盛大排场又惊又惧,赶紧先后在路边施礼拜迎。
晋室南渡,东晋前后承续十一帝,享国103年。它的建立,使中华传统文明在南方得以保存和持续发展,建康(南京)也由此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中心和华夏衣冠正统所在,并步入都城发展的辉煌时期。
记者:针对这座东晋大墓,南大接下来还将有怎样的行动?
吴桂兵:未来北大楼旁将立一块碑,让更多人了解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大墓的前世今生,了解当年在南大历史系设置考古专业之际,这座大墓是如何给南大师生一次难得的观摩和学习机会,以及南京大学博物馆、南京大学六朝研究所又是如何经过系统整理,将这项考古成就推向大众的。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